左宗棠在击败阿古柏后,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随后清廷派出崇厚赴俄谈判,谈判历时九个月,崇厚竟然未经朝廷批准就擅自签约,不仅要赔款还要割地。 崇厚,字地山,满洲正白旗出身,算是晚清时期的一个外交官。他做过驻俄公使,1879年被清廷派往俄国,任务是谈判收回被沙俄占去的伊犁。当时的背景得先说清楚:沙俄趁着清朝内乱,占了伊犁,还扶植阿古柏在新疆搞了个伪政权。左宗棠带兵西征,费尽心思把阿古柏收拾了,收复了新疆大部,可伊犁还在俄国手里。清廷没办法,只能派人去谈。 崇厚到了俄国,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拉锯战。按理说,这种大事得步步小心,毕竟牵扯的是国家领土和脸面。可结果呢?崇厚直接整了个大活儿——他没请示朝廷,擅自跟沙俄签了《里瓦几亚条约》。这条款约内容简直离谱:不仅没把伊犁全拿回来,还同意割让伊犁以南、以西的大片土地,外加赔款500万卢布。500万卢布啊,那时候的清朝国库都快空了,这不是往伤口上撒盐吗? 消息传回北京,朝廷上下炸了锅。清廷立马翻脸不认账,把崇厚革职查办。这事儿闹得太大了,崇厚等于把左宗棠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一部分出去。朝野一片哗然,大家都觉得这家伙简直是自作主张到家了。他这操作,不仅没完成任务,反而让中国吃了大亏,丢了地还丢了面子。 这事儿得放到晚清的大环境里看。当时清朝国力弱得不行,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天国、捻军闹得鸡犬不宁。外交上更是没啥底气,人才也缺得厉害。崇厚这种人,能当上驻俄公使,本身就说明朝廷在外交上有多捉襟见肘。他在谈判桌上被俄国人牵着鼻子走,最后还敢擅自签字,多少有点昏了头。可话说回来,崇厚也不是啥大奸大恶之人,他可能是真觉得自己能搞定,结果却把自己搞成了历史的笑话。 不过,这场外交灾难也不是完全没意义。崇厚的翻车,倒是给清廷敲了个警钟。朝廷意识到,光靠硬打仗不行,外交这摊子也得收拾收拾了。于是,他们派了个更靠谱的人去收拾烂摊子——曾纪泽。曾纪泽是曾国藩的儿子,脑子活,胆子也大。1880年,他被派到俄国,跟沙俄重新谈判。这回他没让朝廷失望,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终于签下了《中俄伊犁条约》,把伊犁大部分领土拿了回来。虽然还是有妥协,但比崇厚那份破条约强太多了。 曾纪泽的成功,跟崇厚的失败一比,高下立判。这说明啥?外交这玩意儿,不光看国家硬实力,还得看谈判的人有没有本事。崇厚明显是能力不够,还敢乱来,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曾纪泽呢,靠着智慧和韧劲,把局面扳回来不少。这两人的对比,活生生就是一堂外交课。 再往深里说,崇厚擅签条约这事儿,给后人留下的教训太多了。国家弱的时候,外交就是个硬骨头,啃不好就得崩牙。崇厚这种人,缺乏经验又自以为是,最后只能当反面教材。他签的条约被废了,自己也被朝廷收拾了,可割出去的地和赔出去的钱,那损失是实打实的。这也提醒我们,外交不是闹着玩的,得有真本事才行。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还推动了清廷对外交的重视。崇厚的失误,逼着朝廷开始正视外交人才的培养。曾纪泽能站出来,也跟这时候的风气转变有点关系。可以说,崇厚这块绊脚石,阴差阳错地给后来的外交建设铺了点路。当然,这不意味着他有多大功劳,失败就是失败,没啥好美化的。
中国为什么必须强大?因为离咱们首都上次被攻破才87年,离边境上那场硬仗才35年,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