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飞行员高长吉竟不顾伟人的禁令,直接击落越界挑衅的敌机,谁料,这竟让空军领导犯了难,可当伟人得知后,当即批示: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 1965年3月18日,当歼6战机稳稳降落在汕头机场跑道上时,驾驶舱内走出的是空18师54大队副大队长高长吉,他刚刚在东南沿海上空击落了一架蒋军的RF-101侦察机。 这本应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RF-101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侦察机之一,凭借其惊人的速度和灵活的作战方式,长期以来都是我军防空部队的心腹大患。能够成功击落这样一架"魔术师",在技术层面上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 但当高长吉走进指挥部时,却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庆功场面。空军指挥员们的脸上不见喜色,反而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愁云。原因很简单:在这次战斗中,高长吉违反了一条最高级别的军令——战机不得出海作战。 这个军令不是普通的战术规定,而是来自最高统帅部的严格命令。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这样的规定有其特殊的战略考虑。高长吉在追击敌机的过程中,不顾地面指挥部的多次警告,执意追出海岸线。尽管最终取得了战果,但违抗军令的事实已经造成。 消息很快传到了空军高层。对于军队来说,纪律如同钢铁,令行禁止是最基本的要求。高长吉的行为,虽然打了胜仗,却让军队领导层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严格执行军纪,这位勇敢的飞行员可能面临严厉处分,甚至是军事法庭的审判;如果网开一面,又显得军令不够严肃。 面对这样的困境,高长吉的态度倒是十分坚决。据当时在场的战友回忆,他主动向领导请求接受处分,表现出了一个军人应有的担当。这种态度,反而让处理这件事的领导更感为难。毕竟,在很多人看来,高长吉此举是为了捍卫国家领空主权,其出发点无可指责。 就在空军上下都为这个问题犯难之际,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却在最高层得到了出人意料的解决。当战报送到北京后,伟人对这次空战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评价。他说:“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这个批示不仅化解了高长吉的困境,更为整个空军的作战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 要理解这场空战的意义,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RF-101这款超音速侦察机成为了我国防空系统最大的威胁之一。这款被称为"魔术师"的战机,具备超低空飞行和超音速巡航的能力,其1800公里的时速让它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蒋军空军在1959年从美军获得了4架RF-101,随即开始了频繁的侦察行动。这种战机装备了6部高精度航空相机,能够执行各种角度的空中侦察任务,被誉为"西方的战略眼睛"。它采用的战术十分狡猾:先以超低空飞行避开雷达探测,到达目标区域后快速爬升进行拍摄,随后迅速脱离。这种"闪电战"式的侦察方式,让我方防空部队几乎无计可施。 在1962年的短短两个月内,蒋军就出动了26批次的RF-101侦察行动,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侦察飞行。这种嚣张的行为,让我军将士深感屈辱。虽然在1961年曾经有过一次成功击落RF-101的案例,但那更多是依靠运气。我军装备的苏制高炮在万米高空上威力大减,很难对付这种高速目标。 转机出现在国产歼6战机服役之后。这款新型战机虽然最高时速仍低于RF-101,但其优异的加速性能和17500米的升限,为拦截RF-101提供了新的可能。特别是它只需66秒就能爬升到万米高度,这种性能优势为后来的空战奠定了基础。 高长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为王牌飞行员的。从1947年入伍,到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被选拔为飞行员,他的军旅生涯与新中国空军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作为54大队的副大队长,他曾参与过1958年著名的"三比零"空战,在短短2分钟内就协助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 1964年底,空18师选派精英到广东兴宁机场执行防空任务,54大队成为首选部队。作为大队的佼佼者,高长吉有幸成为首批驾驶歼6的飞行员之一。为了应对RF-101的威胁,空18师还专门制定了详细的作战预案,并进行了二十多次针对性演练。 在1965年3月18日那场关键的空战中,这些准备终于派上了用场。当两架RF-101出现在汕头东南上空时,高长吉准确预判了敌机的行动路线。他没有盲目追击低空飞行的敌机,而是选择在11000米的高空守候,这个战术选择为后来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在追击过程中,高长吉驾驶的歼6战机多次面临失控的风险。当时的追击速度已经超过了战机的设计极限,机身剧烈震动,飞行员承受着极大的负载。但正是这种极限追击,最终创造了击落RF-101的好机会。 这次空战的胜利,不仅打破了RF-101"魔术师"不可战胜的神话,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中国空军已经具备了应对现代空战的能力。这场胜利之后,敌机的侦察活动明显减少,我国的领空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现在中国让美国最头疼的,不是什么六战机,也不是流水线一样造军舰,而是那张被爆出的
【14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