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1岁的女侦察员王金英,在老乡家养病。夜里,她正洗澡时,突然看到窗外闪过一个人影。王金英心头一紧:“坏了!”她一把抓起衣服,套在身上。
王金英出生在山东桓台县的一个地主家,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留下他们兄妹3人。
不久后,父亲续娶,王金英就被送到了奶妈家,当她9岁再回到家中时,继母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王金英更成了家中多余的人。
后来,她干脆跑去和已嫁人的大姐一起生活。可安生日子没过几年,日军的铁蹄便踏入她的家乡。
山河破碎,何以为家?17岁的王金英不顾姐姐的反对,参军去了。
别看她年纪小,学东西倒是很快。不久后,她就练了一手好枪法。而且在执行任务时,凭着一股子的机灵劲,她好几次都能化险为夷。
那天,她照例去一个村庄发抗日传单,却被几个巡逻的日军发现。
她连忙把传单塞进衣服里,假装不动声色地往前走。
”站住!哪里逃!"
几个日军见了,端着枪在后面边喊边追。王金英心急如焚:她腰里还有一把枪,要是被日军发现,自己倒没什么,连累老百姓可就麻烦了!
她加快脚步,低头往前走,谁知,因为不熟悉路况,她一抬头,傻眼了:前面竟是一个死胡同!
王金英的汗当时就下来了。怎么办?
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旁边一户人家,她眼珠一转,转身跑过去,梆梆敲门。
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个大爷。”舅舅!您老人家可好啊!我娘让我来看您!"
王金英不等大爷开口,开口就叫舅舅,把大爷喊的一脸懵。他看看眼前陌生的姑娘,又看看后面跟着的日军,瞬间明白过来。
”外甥女来了,快进来,快进来!”大爷满脸笑容,亲热地喊着,一把把王金英拉进屋。
日军一看,以为追错人了,就转身离开了。王金英也因此躲过一劫。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金英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士,执行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她也因此有了“军中花木兰”的称号。
“花木兰”的名号,让日军恨得牙根痒痒,不惜重金,悬赏捉拿王金英。可王金英总是能机警地摆脱追踪。
可长期营养不良和奔波,让王金英积劳成疾,患了肺病,在一次和敌人遭遇战中,她不顾身体虚弱,和敌人激站半小时,导致她大口吐血,病情加重。
奄奄一息的王金英,被送到六天务村的老乡家养病。随着病情稳定,怕暴露行踪,她只有在晚上才出去透透气。
可即使这样小心,一个邻居还是发现了他,并偷偷跑去日军那里告密。
日军听说“花木兰”就在眼皮子底下,大喜过望,赶紧派出60多人,悄悄来到六天务村进行围堵。
此时的王金英,并不知道危险即将来临。因为表哥刘锡琨执行完任务来给他送药,她便趁机让表哥帮她把风,她在屋里洗个澡。
谁知,就快洗完的时候,她突然看见窗户上闪过一个人影,王金英心里一紧,心想:坏了!暴露了!她一把抓起衣服穿上,赶快去找表哥商量对策。
与此同时,刘锡琨也发现情况,凭经验,刘锡琨判断敌人不会少,寡不敌众,要想化险为夷,必须用奇招。
最后,两人达成一致,由刘锡琨出去搬救兵,王金英先拖住敌人。
刘锡琨告诉王金英:“放心,听我的,肯定能逃出去!”转头他对着窗外大喊:“我是刘锡琨,不怕死的就过来。”
日军军官一听是刘锡琨,顿时吓得脸都白了。刘锡琨是谁?他可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人物,人称“保民神鹰”。敌人抓了他好几年也没抓到。
日军军官虽害怕,可还是试探性地派两个人进院查看。这时只听“啪,啪”两声,那两个伪军应声倒地。
“还有谁?”刘锡琨大着嗓门喊道。日伪军们哆哆嗦嗦举着枪,谁也不敢往前挪一步。
日军军官见状,扬手就给那个邻居一个大嘴巴:“你地,大大地坏!”他以为邻居故意把他们引来呢。
那个邻居捂着火 辣辣的脸,委屈地说:“太君,我真不知道……”
”你的!去!"日军哪里肯听解释,拿枪抵着邻居的头逼他前去查看情况。可刚走没几步,嗖的一颗子弹飞来,他哼都没哼一声,栽倒在地。
敌人吓得屁滚尿流,更加不敢靠前,只胡乱地往院里放枪。刘锡琨趁此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翻过墙头搬救兵去了。
王金英则靠着墙,躲在屋里应战。由于身体虚弱,她的枪法就没那么准了。没多久,敌人就看出了端倪,慢慢地向院子靠拢。
“快!抓活的!”日军军官下令。
此时,王金英身上的子 弹越来越少了,她攥紧手里的枪,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实在不行,就和敌人同归于尽。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王金英心里一喜:救兵来了!
很快,刘锡锟左右开弓,啪啪啪啪,接连放倒几名日军,八路军战士也如潮水般涌了上来,砍瓜切菜一般,把敌人收拾了个干净。
因为暴露行踪,上级将王金英又转移到别的地方养病,可不幸的是,几个月后,因为后方医疗条件有限,王金英还是不幸去世。那一年,她仅仅21岁。
忽然想起一句话:我们不仅要追求生命的长度,更应该活出它的宽度。
王金英的一生,犹如璀璨的烟花,虽然短暂,可她用青春热血,谱写了青春赞歌,她的英雄事迹,值得被世世代代的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