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0年,44岁怡亲王胤祥病入膏肓,临终前,雍正拉着他的手,问他可有未了之愿,胤祥说了2个愿望,雍正都含泪答应,可这第3条,雍正无论如何都不答应。 胤祥从小聪明伶俐,由4哥胤禛辅导功课,虽不是一母所生,但关系却比同母的亲兄弟还好。 作为仅有的一个支持自己夺嫡的兄弟,雍正对他分外的看重。不论胤禛去哪里,都会把他的13弟一同带上。 1708年,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祥为了转移众人注意力,让4哥夺嫡意图不那么明显,主动挑起事端,果然他被软禁起来。尽管那时,胤祥患上重病,腿上生了巨大的脓疮,溃烂不止,流血流脓,可他为了帮助4哥,无怨无悔。 胤禛知道,自己这么多兄弟,只有胤祥才是真的对自己好的那个。 1722年,康熙病逝,雍正登基。第二天上朝,他就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总揽皇宫内外事务。 从未接触过政事的胤祥,出乎雍正的意料。因为他表现出来的能力、手段方法,完全不像是一个从未做过的生手。 他完美地处理康熙、孝恭仁皇后丧事,完善了军事的运筹,还将外国传教士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每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说是滴水不漏。 1725年,胤祥接手水利营田的大小事务,经过实地考察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疏通河道,建筑堤坝,设置闸口,开通引河,挖沟入海……不论事务大小,他都再三推敲,仔细规划,制图存档。 有一年,胤祥奉旨选择皇陵,跑遍了大小山川,终于在泰宁山找到一块风水宝地。雍正看了呈上来的奏折,对胤祥选择的上吉之地非常满意。 他龙颜大悦,问胤祥要什么赏赐,可没等胤祥开口,他就不由分说,要把附近一块,稍微差一点的中吉之地,赐给胤祥作为墓地。 胤祥慌忙拒绝,认为自己作为臣子,不够资格享用这个等级的好地,也不能开这个先例。他说:“我在60里外,已经给自己选了一块墓地,还望皇上成全。” 雍正不允,他认为胤祥值得,配得上这块儿中吉之地,奈何胤祥再三请求。 雍正知道,若是再不答应,按照胤祥的脾气,又会生气了。 无奈之下,雍正只好同意胤祥的选择,胤祥知道雍正允许后,立刻安排侍卫到墓地处取土。 侍卫刚刚将土取回,胤祥就将土捧在手心里,面向皇宫,拜了几拜,口中念念有词:“臣心安而子孙蒙福。”说罢,小心翼翼的捏起一小块儿土,将其放到嘴里,吞了下去。 1730年,44岁的胤祥已经卧床不起,病得不成人样。雍正来看望他,得知时日无多,便眼含热泪,抓着胤祥的手,问他是否还有未了之愿。 胤祥看着雍正,吃力地说:“臣弟只有3个愿望,希望皇上能应允。一是希望皇上能收回“吉地”,二是死后将王府改成寺庙,三是葬礼从简。” 胤祥知道,若自己不说,死后定会被葬在皇陵。 雍正眼含热泪,答应了胤祥。就这样,在五月初四这天,胤祥赫然辞世。 按照胤祥的要求,将他安葬在他自己选择的墓地中,还将怡亲王府改成贤良寺。 可这第3条,雍正压根就没打算按照胤祥的意思操办。他不允许他的13弟草草下葬,被世人所遗忘。 雍正还亲自下旨,封胤祥为“铁帽子王”,辍朝3日,并为胤祥修建陵寝,规格之大,是其他亲王前所未见的。 在胤祥的葬礼上,雍正悲痛欲绝,几次昏厥。从那时起,每年的五月,雍正都不过端午。 雍正被后人称为“冷面王”,因为他从不在外面笑,做事坚决,杀伐果断,参与争夺皇位的众多兄弟,以及舅舅隆科多,下属年羹尧都未能逃脱。只有他的13弟,才会让我们从雍正身上,看到他温情的一面。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侧躺着
【4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