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守寡27年的慈禧,突然出现奇怪症状:厌食贪睡,恶心呕吐,肚子隆起,2名太医都因为误诊被斩。名医薛福辰前来把脉,他吃惊地瞪大眼睛,手脚冰凉,哆哆嗦嗦,半天不敢开口。 1861年,咸丰31岁在避暑山庄病逝,他唯一儿子,年仅6岁的载淳被推向台前,慈禧作为圣母皇太后垂帘听政,到1880年已有19年时间。 这天一大早,李莲英就跑到太医院,说太后身体不适,命太医赶快前去诊治。 原来,最近几天慈禧老犯困,不想吃东西,好不容易吃掉一点,又全吐出去,小腹微微隆起,脾气也变得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就连李莲英都是每天战战兢兢。 很快,太医院就派来一位太医,可没过一盏茶功夫,这位太医,就被侍卫倒拖出宫斩杀。 接着,又来了第2位太医,胸有成竹地给慈禧把脉。此时的慈禧正伏在床案上,喝着参茶。 突然,这名太医脸色煞白,豆大的汗滴从额头上冒出,呼吸也急促起来。缓缓地趴在地上说:“恭……恭喜太后,太后身体并无大碍,太后有……有喜了!” 李莲英透过帽檐,看了一眼太后的表情,心说要糟,这太医什么都敢说,真是不知死活。 不出所料,慈禧猛地一拍桌子,将手中的茶碗摔在太医面前:“你这个庸医,哀家守寡20年了,哪来的喜!混账东西,敢污哀家的清誉。来人!拖出去斩了!” 这连斩2名太医,让太医院人心惶惶,再派人去请时,都说自己学艺不精,不敢来。 李莲英知道这事拖不得,趁慈禧熟睡之时,找到好友李鸿章,请他想想办法。 李鸿章一听这事非同小可,他沉吟片刻,一拍大腿:”我想起一人,此事非他莫属!"李莲英一听大喜:"谁啊"? 李鸿章微微一找:"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原来他说的是名医薛福辰。薛福辰是咸丰五年的举人,曾在工部做了3年的员外郎。因父亲病逝,辞官回家。 几年后,薛福辰来到李鸿章府里做幕府,边苦读医书,逐渐精通各家学派,他在京2年多,医术高超声名远播,因此,名公巨卿求治者应接不暇。 听说因为太后的病,已经斩了2名太医,薛福辰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见慈禧将手伸出遮帘,闭眼不说话,薛福辰战战兢兢给慈禧把脉。没一会儿,薛福辰突然瞪大眼睛,嘴角直抽,手脚冰凉,哆哆嗦嗦,半天不敢开口。 此时他突然明白,前2个太医到底是为何而死。 半晌后,薛福辰退后几步,“太后并无大碍,只是操劳过度,腹中气血淤积,只需吃几点化瘀的药,稍作静养,不日即可痊愈。” 李莲英小心的看向慈禧。只见慈禧满脸含笑,微微点头说:“嗯,不错,看赏!” 薛福辰开出一张滋养化瘀的方子,在中药之中,不少化瘀的药都有堕胎的作用。 果不其然,几副药下去后,太后排出了“血瘀”,那些奇奇怪怪的症状全部消失,精神状态大不一样,小腹也渐渐平坦。 这边,薛福辰带着丰厚的赏赐,急急忙忙的回到家,闭门谢客。几天后,薛福辰家中传出噩耗:薛福辰身染重病离世。 而慈禧在处理完自身的事情后,正在泡澡。突然想起一事,脸色大变,急忙派人去刺杀薛福辰,却没有找到他的下落。 实际上,薛福辰在回家途中,思前想后,他知道宫门深似海,何况自己知道了此等丑闻,太后断然不会让他存活于世。 便演了一出病逝的戏,跟家中下人说明情况,连夜跑回老家,改名换姓,而家中下人也在处理完薛福辰的“后事”之后,变卖房产,四散离去。 这个故事,映射出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前2位御医给慈禧诊治,实话实说,没有考虑到皇宫里复杂的关系,没有把握人性,结果被冤杀。 而薛福辰诊治后,虽然是相同的结论,但他洞察人性,巧妙表达,妙手施治,不仅医好了慈禧的”怪病",还保全了皇家的颜面,可谓是情商智商超高。 这反映出来的,不仅是医术的高明,还是为人处世的考验。伴君如伴虎,一句话没说对,脑袋可能就会搬家。而在当下,不合时宜的一句话,虽不致死,也许会惹来大麻烦。 做人,智商只是生存的基础,情商才是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1880年,46岁的慈禧太后感觉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贴身太监李莲英赶紧找御医来
【8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