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一碗面,一场局,一生情 1937年,淞沪会战的硝烟刚散,上海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杜月笙,这位在上海滩翻云覆雨的人物,也只能拖家带口,辗转流亡。先是暂避香港,可没安稳多久,香港局势也变得动荡不安,无奈之下,他又奔赴重庆。 初到重庆的杜月笙,虽然没了在上海的那般威风,但靠着从前积攒的名头与人脉,日子还算过得去。一天,阳光洒在重庆的街道上,杜月笙带着两名保镖前往银行办事。从银行出来时,他却发现身边的保镖不见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一辆军用黑车飞驰而来,两个黑衣男人跳下车,将他强行拽上了车。 杜月笙心里清楚,自己这是被绑架了。但多年在江湖闯荡的经历,让他迅速冷静下来。他暗自思忖,自己刚来重庆不久,行事也算谨慎,并未得罪什么人;在上海时,更是处处与人交好,不惹事端。看来,这伙人应该不是冲着恩怨来的。 到了目的地,绑匪把杜月笙放下来,直言:“杜老板,我们不想伤你性命,拿40万出来,就放你走。”杜月笙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他微微一笑,说道:“你们出来一趟不容易,40万哪够兄弟们分的,我给90万,就当交个朋友,请大家喝点茶。”绑匪们愣住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杜月笙会这么说。 可杜月笙紧接着又面露难色,说时局混乱,钱分存在各处,现在拿不出这么多,不过他有个朋友刘航琛,是四川省财政厅长,他可以去找刘航琛拿这笔钱,希望绑匪能信得过他,跟他一起去。这刘航琛有钱有势,贸然前往,绑匪也怕有风险,但经不住杜月笙再三诚恳劝说,犹豫之后,还是同意了。 来到刘航琛家,杜月笙简单说明了情况,刘航琛对杜月笙的为人深信不疑,二话不说就拿出了90万。绑匪拿到钱,装好后对杜月笙说:“杜老板,我们也是受人指使,多有得罪。”杜月笙摆摆手,笑着说:“我送你们去搭车吧。”其实,他是想借此机会弄清楚背后指使之人。就在绑匪离开时,杜月笙眼尖,记下了车牌号。 回家后,杜月笙动用各种关系一查,发现背后指使的竟是自己同出师门的师弟金九龄,而金九龄向来纵情享乐、胆小怕事,他这么做,大概率是受了师傅黄金荣的指使。杜月笙陷入沉思,他自幼父母双亡,十几岁就闯荡上海,是黄金荣看中他的胆识谋略,给了他机会,让他有了如今的地位。这些年,他对黄金荣夫妻礼敬有加,逢年过节都送厚礼,黄金荣没道理因私人恩怨对付他。 思索再三,杜月笙吩咐下人准备了贵重礼品和一些钱,送去给黄金荣,还附上一封手写信,言辞恳切地询问恩师近况。没过几天,黄金荣回礼并附上一封信,信中满是惭愧与歉意。原来,黄金荣在上海遇到难处,手头拮据,养不起手下众多兄弟,本想找杜月笙借钱,却又怕丢了面子,这才出此下策,安排人假意绑架。 看完信,杜月笙哭笑不得,好在误会解除,他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在这场风波中,杜月笙用他的智慧与度量,妥善处理了被绑架一事,既给了绑匪面子,又保全了和师傅黄金荣的情面,还没失了自己的场面。 正如他所说,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关乎个人形象;场面,体现气度格局;情面,考验人情世故。这一碗碗“面”,就像一道道人生考题,而杜月笙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复杂的江湖和人际网络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杜月笙:一碗面,一场局,一生情 1937年,淞沪会战的硝烟刚散,上海沦陷在日
潮人读书
2025-04-01 14:07: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