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术界,院士是科研工作者心中的至高荣誉,代表着学术的巅峰,成为中科院院士,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4-01 13:17:43

在中国学术界,院士是科研工作者心中的至高荣誉,代表着学术的巅峰,成为中科院院士,需有卓越学术成就与同行认可,而半导体领域的李爱珍女士,我们只看到了她的光鲜却没看到她经历的艰辛! 上世纪60年代,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李爱珍进入上海冶金所,开启半导体研究之路。 当时,科研条件极为艰苦,实验室设备陈旧,资料稀缺,但她没有丝毫退缩,为改良设备,她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反复调试、测试,双手被仪器磨出了老茧,为收集国外资料,她四处托人,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靠着这股子拼劲,逐渐在半导体领域崭露头角。 李爱珍率先在国内开展分子束外延(MBE)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多种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这些成果,在航天领域,助力我国航天器的通信与探测技术实现飞跃,在通信领域,推动我国通信网络向更高速、更稳定迈进,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核心技术支撑,让中国半导体技术昂首迈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然而,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科研工作者,在国内职称评定的道路上却异常坎坷,她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均落选,国内职称评定不好评,一方面是评定标准复杂,不仅看重学术成果,还有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等多方面要求,另一方面,学术圈存在一定论资排辈现象,部分创新成果可能因不够“传统”而被忽视。 好在国际科学界对李爱珍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她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国际认可,犹如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响在国内职称评定体系的大门上。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职称评定工作关乎科研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关乎国家科研事业的兴衰,我们需要优化评定标准,摒弃不合理的因素,让评定过程在阳光下进行,真正选拔出那些有真才实学、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李爱珍的故事,宛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它激励着无数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要保持初心,不惧艰难险阻,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反思,科研的初心本应是纯粹地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而职称评定则应是对科研成果公正、客观的衡量。 我们绝不能让优秀的科研人才在冰冷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寒心,只有为科研人才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环境,才能让我国的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信源:《“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中国科学报

0 阅读:0
青山绿水情难离

青山绿水情难离

青山绿水情难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