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找外国银行借钱专挑利息高的,这是因为利息越高,银行背后的列强就不希望你失败,失败了这借出去的款就收不回来就成坏账了。
清朝末年,说句实话,国家真是穷得叮当响。太平天国刚平定没多久,国库早就被掏空了,再加上各地起义不断,外敌又虎视眈眈,朝廷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左宗棠接下收复新疆的重担时,手头那点儿经费连军队的粮草都不够,别提还要装备武器、招兵买马了。西征需要的钱是个天文数字,朝廷根本拿不出来。左宗棠急得抓耳挠腮,最后把主意打到了外国银行身上。
再说说新疆那边的乱局。19世纪60年代,浩罕汗国一个叫阿古柏的家伙带着军队闯进来,占领了喀什噶尔、乌鲁木齐等地,还搞了个“哲德沙尔汗国”,摆明了要割据一方。沙俄趁乱占了伊犁,英国也在旁边看热闹,想着怎么从中捞好处。清廷内部吵得不可开交,李鸿章觉得新疆远在天边,不如把钱花在海防上;可左宗棠不这么想,他认为新疆是西北的屏障,丢了就等于给国家开了个大口子,必须收回来。
左宗棠没钱怎么办?他决定向外国银行借。可他不光是借钱,还专挑利息高的借,这是个啥逻辑呢?其实很简单,利息越高,银行就越怕他失败。为啥?因为他要是败了,银行的钱就打了水漂,成了坏账。利息高,银行赚得多,但前提是左宗棠得赢,赢了才能还钱。所以,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得想办法支持他。这招就像是你跟朋友借钱,答应给高利息,他肯定天天盯着你,盼着你成功好让他赚一笔。
左宗棠这一招,把银行的利益和自己的目标捆得死死的。他借的钱主要来自汇丰银行,总共四批,加起来1375万两白银。刚开始利息是12%,后来涨到18%,这在当时可是天价利息。汇丰银行心里打鼓,生怕左宗棠还不上钱,赶紧跑去跟英国政府说情。英国本来对阿古柏态度暧昧,想利用他牵制沙俄,但一看这贷款利息高得吓人,怕左宗棠输了连累自己收不回钱,就开始调整政策,慢慢倾向于支持清军。
左宗棠为啥能想到这么个主意?得说他是真有眼光。清朝那会儿,列强都盯着中国,想着怎么多占点儿便宜。左宗棠看透了这一点,知道光靠朝廷内部支持不够,得拉外援进来。可列强又不是慈善家,凭啥帮你?他就用高息贷款,把银行的利益和清军的胜负挂钩,逼得银行不得不出力。这种把对手的贪心变成自己筹码的做法,真是脑子转得快。
有了这笔钱,左宗棠干劲儿十足。他迅速组织起西征军,1876年开始全面反攻。北路、南路两军齐头并进,先拿下乌鲁木齐,再收拾南疆。阿古柏撑不住了,1877年自己把自己给解决了,他那伪政权也跟着垮台。沙俄那边还占着伊犁不放,左宗棠摆出硬碰硬的架势,最后靠着军事压力和外交谈判,1881年签了《中俄伊犁条约》,把伊犁要了回来。新疆的大片土地算是保住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利息那么高,划算吗?其实左宗棠心里有数。收复新疆是大事儿,花再多钱都得干。只要能打赢,平定叛乱,这点儿利息算啥?再说,他也没乱借,1375万两白银用得明明白白,军队装备好了,粮草足了,仗打赢了,土地回来了,账也慢慢还上了。比起那些光说不练的空头支票,这高息贷款实打实地帮了大忙。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没闲着。他搞了个屯田政策,让士兵种地,既能自给自足,又能稳定当地局势。新疆渐渐有了点儿生气,不再是战乱一片。1885年,他在福州去世,73岁,清廷给他封了个“文襄”的称号,算是对他功劳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