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四川一农妇正在门前洗衣服,一位老伯向她讨水喝。她好心去进屋取水,不料,老伯急忙跟上前去,突然脸色大变,指着墙壁,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那天,李大姐如往常一样来到村口的小河边洗衣服。就在她低头专注搓洗时,突然瞥见水中闪过一道奇异的光芒。 好奇心驱使她伸手探去,从河底摸出一个圆形物体。李大姐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面铜镜。虽然沾满泥沙,但依稀可见其上精美的纹饰。她心想:「这么漂亮的东西,说不定值点钱。」于是将铜镜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家。 李大姐把铜镜擦拭干净,发现它直径约10厘米,镜面虽有些磨损,但仍能照出人影。最引人注目的是镜背上栩栩如生的双龙纹和灵芝草图案,做工精致得令人叹为观止。李大姐虽然不识字,却也看出镜子上刻着几个小字。 正当李大姐和家人对这面铜镜议论纷纷时,一位陌生的老人来到她家门前,自称是县里文物站的工作人员,想讨杯水喝。李大姐热情地请老人进屋,为他倒了杯水。 老人喝水时,眼睛不经意间扫到了放在桌上的铜镜。他顿时来了精神,放下水杯,小心翼翼地拿起铜镜仔细端详。李大姐见状,便将捡到铜镜的经过告诉了老人。 老人听完,激动地说:「大姐,你可能捡到了一件珍贵的文物!」他解释道,这面铜镜的纽座上刻有「大顺孟夏三年造」的铭文。「大顺」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建立的政权年号,「孟夏」指阴历四月,「三年」就是公元1647年。 老人进一步解释,张献忠曾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这面铜镜很可能是由大西政权的工部制作的。如果属实,那就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张献忠时期文物。 李大姐和家人听得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普通的洗衣日竟会有如此重大的发现。村里很快传开了这个消息,邻居们纷纷赶来一睹铜镜的风采。 县文物站接到消息后,立即派专家前来鉴定。经过仔细研究,专家们确认了铜镜的年代和价值,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张献忠政权时期的官方制品。这一发现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面对这件珍贵文物,李大姐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铜镜无偿上交给国家。她说:「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贝,应该归国家所有,让更多人能看到。」县文物部门为表彰她的义举,给予了50元奖励。 铜镜被小心翼翼地送往重庆三峡博物馆。在那里,它经过了专业的修复和保护处理。很快,这面铜镜就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铜镜的发现不仅是一件文物学上的重要事件,更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张献忠和大西政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年,但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面铜镜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让人们得以窥见那段动荡年代的一鳞半爪。 随着铜镜故事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工作。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民间文物的收集和保护力度,鼓励群众主动上交有历史价值的物品。这也提高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铜镜的发现还推动了对张献忠时期历史的研究。学者们通过这件文物,对大西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它为研究明末农民起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这段历史研究的一些空白。 这面铜镜的出土,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老物件。不少人翻出家中的古董,希望能发现隐藏的珍宝。文物部门不得不多次呼吁,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认定老物件就是文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时间推移,铜镜的故事渐渐平息,但它带来的影响却在持续。在彭州,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小型展览馆,陈列了铜镜的复制品和相关历史资料,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材。
1977年,四川一农民在院里挖地基,意外挖出一个陶罐,东西不大,却很沉!他以为挖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