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商称救援只能徒手挖废墟缅甸中部2025年3月28日发生的7.9级强震中,曼德勒等华人聚居区因基础设施瘫痪、专业救援设备匮乏,导致华人社区在震后初期只能依靠徒手挖掘废墟进行自救。以下是具体情况的综合梳理:
一、徒手救援的困境与挑战
设备严重短缺
震后初期,曼德勒华人社区缺乏重型机械和专业救援设备。幸存者只能用铁棍、撬棍、铁锹甚至双手挖掘废墟,徒手搬动钢筋水泥块。例如,曼德勒华人刘女士描述:“废墟下传来密集的求救声,但我们没有专业设备,只能徒手挖掘。”一名参与救援的权先生提到,他们曾试图用肩膀顶起预制板救出被困者,但最终因设备不足未能成功。
余震与高温加剧风险
频发的余震(最高达7.5级)导致废墟二次坍塌,救援人员需在余震间隙争分夺秒作业。同时,缅甸正值高温天气(40℃左右),加速了遇难者遗体腐败,腐臭气味弥漫,进一步消耗救援人员体力并增加感染风险。
基础设施全面瘫痪
曼德勒国际机场跑道损毁、铁路中断、桥梁坍塌,导致重型设备和物资运输受阻。缅甸政府消防部门仅有3辆可用救援车辆,医疗物资如抗生素、止痛药短缺,部分医院被迫露天救治伤员。
二、华人社区的互助行动
自发组织救援队
华人群体迅速成立临时救援队,如河南籍商人梅振刚团队、权先生等自发组成的小组,通过微信群协调信息,利用手机铃声定位被困者。例如,梅振刚团队在废墟中徒手挖掘12小时救出一名女性幸存者,但仍有10余人失联。
物资与信息共享
华人餐馆、超市免费提供餐食和饮用水,商会募集药品并开放仓库作为临时避难所。微信群实时更新救援坐标和物资点,部分志愿者协助翻译沟通。
此次地震暴露了缅甸在防灾减灾体系上的薄弱性,尤其是建筑质量、应急响应机制和资源分配问题。华人社区的徒手救援展现了民间自发力量的坚韧,而中国救援队的专业设备与快速反应则成为国际援助中的关键力量。未来,加强跨境防灾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或将成为区域减灾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