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7月9日,5000多名天津八里台的清军,头天晚上一宿没睡,终于等来了死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01 00:52:17

1900年7月9日,5000多名天津八里台的清军,头天晚上一宿没睡,终于等来了死对头,6000多八国联军。这时一个肥头大耳的官员,踱步上了阵地:“没有增援,往死里打“。日出东方,他的黄马褂竟然如此耀眼...... 这个肥头大耳、披着黄马褂的官员,不是别人,正是清军将领聂士成。1837年,他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家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可这家伙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1862年25岁那年,他跑去庐州军营当兵,算是正式踏上了军旅路。别看起点低,他靠着胆子大、脑子活,一步步往上爬。1864年,他在平捻军的战场上杀出名堂,27岁就得了提拔。到了1870年,32岁的他已经是记名提督,军中混得风生水起。 1884年,法国人打台湾,他带着800个兵硬是把敌人撵跑了,名声一下子传开了。1894年甲午战争,他守摩天岭,打得日军头皮发麻,算是那场惨败里少有的亮点。1895年,他升到直隶提督,手握北方军权,地位那叫一个显赫。聂士成这三十多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活脱脱一个铁血硬汉。1900年7月9日,他63岁了,站在八里台阵地上,面对八国联军,依然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1900年,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顺便敲打清廷,从天津一路杀过来。7月8日晚上,聂士成带着5000多清兵守在八里台,这是京畿附近最后的精锐部队。装备上,他们有毛瑟枪万把支,大炮六十多门,按理说不算太寒酸。可麻烦的是,内部乱成一锅粥。义和团不靠谱,趁乱还袭击了聂士成的家眷,他手下一营新兵甚至闹着要倒戈。上面呢?北京的慈禧忙着发求援信给李鸿章,却没给聂士成一点支援。 7月9日早上,6000多八国联军来了,三路齐攻,火炮轰得震天响。聂士成站出来,披上黄马褂——那是朝廷早年赏的荣誉——带着疲惫的部队硬扛。他知道退不了,三十八年的军旅生涯告诉他,这仗只能拼到底。清军这边火炮、机枪齐上阵,联军那边步步紧逼,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八里台的小桥成了主战场,聂士成亲自指挥,腿上中了弹也不下火线。可惜,敌众我寡,日军从侧面包抄过来,他连中三枪,倒下了,阵地也丢了。 聂士成这人,打了一辈子仗,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倔劲儿。他不是那种光会喊口号的官老爷,而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将领。甲午战争时,清军输得一塌糊涂,他守住摩天岭,硬是没让日军讨到便宜。那时候朝廷腐败成啥样了,大家都清楚,可他没跑没躲,照样带着兵往前冲。到了八里台,情况更糟——没援兵、内部乱、敌人多,他还是选择了“往死里打”。 这背后,不光是军人的本能,还有他对朝廷的那点忠诚。清廷对他不算薄,提拔过他,赏过黄马褂,他心里多少有点报恩的想法。可讽刺的是,朝廷从上到下烂透了,他拼死拼活,最后换来的不过是冷眼旁观。聂士成的硬气,既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悲哀。 八里台一仗,清军5000多人几乎全军覆没,只剩几百人跑了。联军也没好到哪去,死伤不少,但毕竟人多势众,拿下了阵地。天津防线一破,联军没几天就打进城里,7月底天津沦陷,8月14日北京也完了。聂士成的死,直接加速了清廷的崩溃。 他牺牲后,遗体差点被义和团抢去泄愤,幸亏联军护着才保住。朝廷呢?压根没当回事,端郡王还上奏骂他“误战机”,慈禧也就随便下了个旨,意思意思给点抚恤,连句好话都没多说。直到1902年,袁世凯看不下去了,亲自上书替他喊冤,朝廷才追了个“太子少保”的头衔,谥号“忠节”。天津老百姓自发在八里台修了聂公桥,立碑纪念,算是对他最后的尊重。 聂士成这人,评价挺两极。有人说他忠勇无双,是清末少有的硬骨头;也有人觉得他死脑筋,守着个烂摊子白送命。客观来说,他确实是个能打的将领,战绩摆在那儿,从捻军到八国联军,他没怂过。可他也逃不出时代的局限,清廷那副德行,他再拼也就是个悲剧英雄。八里台之战,既是他个人的巅峰,也是清军最后的挣扎。 老百姓念他的好,桥边的碑上写着“马革裹尸悲壮史,丹心碧血铸忠魂”,这话不花哨,却挺实在。比起那些跑路的官僚,他至少站着死了,没丢人。

0 阅读:73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