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活方式——远离熟人》
在前不久的直播里,有朋友问我: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是自律吗?
我说:不是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其实是远离熟人
。当然,前提是在你想要改变现状的时候。
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置于人群之中时,几乎必然会受到「从众」这一冲动的影响。
你第一次去听某个喜爱歌手的演唱会,在唱到高潮部分的时候,看到许多人都拿起了手机,打开闪光灯。
接着整个演唱会的现场,都仿佛约好了一样这样做。像一个一个的萤火虫。于是,你也打开了手机的闪光灯,让它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
一部电影、一款游戏、一个新闻事件,你之所以会关注,往往是因为人们都在关注。
这就是从众。
人们在理性上,总是认为自己可以克制这种倾向。但真实情况并不是那个样子的。因为他们无法拒绝这样两个理由:
第一:遵循规范的本能。
第二:获取信息的必要。
在刚才那个关于演唱会的例子里,看到别人都打开闪光灯,于是你也打开了闪光灯,这就是渴望遵循规范。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入乡随俗。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融入集体,并获得集体的保护。
在杀马特流行的时候,你需要一个夸张的、喷了整瓶发胶的发型,才能得到集体的认可。否则就是必须被逐出的异类。
作为人类,无法在自然界独活。对抗群体的恐惧,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
在很久以前,我自己从北方一个陌生的城市,驱车赶回家里。在半途迷路了,又没有导航。我在一个路口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往哪个方向,等了一会儿之后,我看到大部分的汽车都往右拐,于是自己也向右拐。
我不知道这条路通往哪里,但至少人们都去的地方是安全的。
在那一刻,我之所以从众,是为了获取信息。
你也可以回忆自己第一次去到西餐厅的经历,回想一下自己学习刀叉的过程——你大概率会选择先观察其他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在一无所知的时候,如果我们身处人群之中,我们首先会假设其他人知道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确保我们采用了正确的行动。
遵循规范和获取信息的冲动,解释了为什么一个西方政客在上台之前,会向选民保证自己能够改善民生。
但在上台之后,真正进入了那个体系,就不得不面对经年累月所形成的规范,在无奈下选择从众。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建议你:
在你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并不理想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熟人。
你可以离群索居,但更好的方式是换一个城市。
因为你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而过去的熟人圈子所带来的从众压力,会把改变的阻力增加到难以推行的程度。
所谓「戒酒其实是戒朋友」,是有道理的。
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之所以无法拒绝酒精,并不是因为有多么爱喝,而是害怕被曾经因为酒聚在一起的朋友们「抛弃」。
你可以用独处的时间去阅读、旅行、看电影。也可以用来沉思、学习一门新的技能。
如果你更换了城市,那么你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在这些人身上,你必然会得到自己曾经没有听过的信息——我在深圳常去的一家整天都在排队的牛腩煲,他们的工作人员人手一本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工作人员告诉我说,这是他们的老板要求他们读的。你可以想象,这些宝贵的信息,很难出现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为那里不需要这些。
改变是困难的。因为你必然要面对失败和不确定性。
但改变也是快乐的。因为当你真的飞向天空之后,就会知道原来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如果你总是在做和曾经一样的事,那么你就必然过着和曾经同样的生活。无论你有多么不喜欢它们。
除非从这一刻,或者在你往后下定决心的某个瞬间,斩断和过去的联系。
因为只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和未来崭新的自己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