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给洛阳的炮兵旅长黄永安发去密电,让他马上封锁机场。

琼瑶舞月裳 2025-03-31 19:04:3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给洛阳的炮兵旅长黄永安发去密电,让他马上封锁机场。黄永安却拿着电报,去找祝绍周告密。 1936年12月12日,洛阳的寒风凛冽,炮兵旅长黄永安正在家中焦躁不安地踱步。不久前,他刚收到了一封来自张学良的密电,内容让他如坠冰窖。密电中,张学良简明扼要地下达命令,要黄永安立即封锁洛阳机场,不允许任何飞机起飞,并协助即将南下的53军。黄永安手握电报,却陷入了沉重的思索之中。 回想自己的仕途之路,黄永安不得不感慨张学良的提拔之恩。出身于吉林双城的黄永安,在保定军校炮兵科班就读,毕业后被编入了张学良麾下。东北军拥有大量新式重炮,科班出身的炮兵军官备受重用。黄永安凭借过人的才干,从炮兵连长一路晋升,最终成为了炮兵旅长。张学良对他格外赏识,不仅提拔他为少将军衔,还经常召见于他,商讨军中要事。 与黄永安交好的,还有洛阳警备司令兼军分校校长祝绍周。黄永安新娶的姨太太李氏,与祝绍周的妻子是闺中密友。借着这层关系,黄永安与祝绍周来往甚密,时常把酒言欢,称兄道弟。然而在这风云突变的时局下,二人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黄永安虽然对祝绍周颇为信任,但在执行张学良的命令与向祝绍周告密之间,他犹豫不决,进退维谷。 就在黄永安踌躇满志之际,他的姨太太李氏无意中瞥见了那封密电。她娇声问道:"官人,这是何人来的电报,你为何如此烦恼?"黄永安叹了口气,将事情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氏。李氏略一沉吟,便开口劝慰道:"官人,时势如此,你我又何必犹豫?不如尽快将此事禀告祝司令,也好及早表明心迹,免得日后受牵连啊。"李氏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让黄永安下定了决心。 黄永安心中虽然对张学良心存感激,但个人前途的考量终究占了上风。他深知,若不及时表态,一旦局势变化,自己恐怕难以善了。权衡之下,黄永安决定舍弃对张学良的忠诚,转而投靠中央政府。他当即带着密电,前去向祝绍周告密,将这一重大军情泄露了出去。 祝绍周看到电报内容后,神色一变,随即拔出手枪指向黄永安。黄永安知道,祝绍周此举不过是为了确认他是否真的站在自己的阵营,而不是别有所图。面对威胁,黄永安毫不畏惧,表示自己此番前来,正是为了效忠于“党国”,否则不会亲自奉命来报。这一番表态,终于赢得了祝绍周的信任。 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祝绍周果断采取行动,局势迅速升温。首先,他在黄永安的帮助下,迅速控制了洛阳的东北军,确保了洛阳的稳定。接着,祝绍周下令调动附近部队,准备进攻潼关。然而,杨虎城派驻潼关的部队却因内部不满而产生了动荡,导致潼关的控制权迅速易手,中央军未费吹灰之力便接管了潼关。与此同时,祝绍周还命令洛阳的空军指挥官蔡锡昌,乘坐教练机前往临潼,试图营救蒋介石。可是,蔡锡昌赶到时,蒋介石已经被东北军控制,自己也被俘虏。 然而,最关键的转折在于,祝绍周将张学良的密电内容迅速报告给了南京政府,成为了整个事件的转折点。尽管张学良宣布西安事变的消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但祝绍周的及时报告,却使得南京政府在张学良发言之前便有所准备。这个提前获得的情报,让南京政府能够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改变了事件的走向。 黄永安的背叛行为,无疑是对“忠诚”这一价值的深刻挑战。忠诚,曾是当时军事体系中最为崇高的品质之一。黄永安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与提携,这种恩情和支持为他赢得了重要的军职。然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忠诚的意义发生了质变。在面临个人与忠诚之间的选择时,黄永安没有选择坚持对张学良的忠诚,而是选择了投靠更有可能掌控局势的中央政府。这个决定,既有政治的理性,也有个人的自保情结。

0 阅读:62
琼瑶舞月裳

琼瑶舞月裳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