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35岁的蔡文姬嫁给了22岁的董祀,新婚之夜,董祀对三婚的蔡文姬,很是反感,没想法,当他要转身离开时,蔡文姬突然吹灭喜烛:“你若离去,必将获罪!” 信源:赵正, 《三国志人物传记:蔡文姬与董祀的婚姻》,中华书局,2014年。 蔡文姬出生在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蔡家。父亲蔡邕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文学家,学识渊博,精通文学、历史、音乐。 蔡文姬从小便显示出了出色的才华,不仅精通诗文,还能弹奏古琴,擅长辞章。她的才情深得父亲的赏识和培养。 蔡文姬的早年生活似乎是幸福的,她在父亲的熏陶下接触到丰富的学问与艺术。然而,这种安稳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政治腐败,民间疾苦。蔡文姬的家庭也未能幸免。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政坛上颇有声望,但也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当时的权臣。 由于战乱和动荡,蔡邕在朝廷中的地位日渐低落。其后,随着东汉政权的衰弱,蔡邕最终被宦官们迫害致死。蔡文姬和家人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公元184年,东汉爆发了黄巾起义,国家的动荡加剧,人民生活困苦。由于连年战乱,蔡家也没有幸免。 家族势力的削弱和父亲的去世使蔡文姬一度沦为孤儿。她不仅失去了父亲的庇护,还遭遇了家庭破碎的悲剧。 公元198年,曹操攻占了蔡家所在的地区,并俘获了蔡文姬。蔡文姬随之被带入了曹操的阵营,成为了曹操的俘虏。 在曹操的军营中,蔡文姬被迫离开了故土,和其他俘虏一起被带到北方,匈奴贵族将她当作战利品,带回北方,蔡文姬的家园、亲人、故土,都在那一刻变得遥不可及。 在匈奴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蔡文姬不仅身心受辱,还被迫接受匈奴的文化与习俗。 她被嫁给了匈奴的左贤王,并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作为左贤王的妃子,蔡文姬过着无比孤独的生活,尽管她身居高位,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寂与痛苦。 她的心中,始终渴望着回到中原,渴望着回到那个有文化、有书籍、有她父亲蔡邕的地方。 208年,曹操听闻蔡文姬被匈奴掳走的消息后,深感悲痛。作为蔡邕的旧识,曹操不仅对蔡邕的学识和贡献深感敬重,还非常了解蔡邕珍贵典籍的价值。 他决心以千金的高价将蔡文姬赎回。 于是,曹操提议将蔡文姬许配给年轻的将领董祀,董祀年仅22岁,是曹操军中的一员重要将领,担任屯田都尉,家世显赫,父亲也是一位名望较高的将军。 董祀自幼英俊,机智过人,在曹操手下屡建战功,不仅在军中有着不小的声望,在百姓中也是人们称道的年轻英才。 曹操看中了董祀的潜力与前途,认为他是合适的伴侣,既能照顾蔡文姬的生活,又能为其带来安定的生活。 董祀对这一提议心生抵触。虽然曹操的指令不可违抗,但他内心并不愿意娶蔡文姬这位已经经历了两段婚姻的寡妇。 董祀的父母早已为他安排了许多有身份的小姐做婚配候选,且他们的家族地位显赫,几乎与蔡文姬的过去无法比拟。 蔡文姬虽是名门之后,但她的经历让董祀心生疑虑——在他的眼中,蔡文姬虽然才情出众,但年纪已不再年轻,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她那已逝的两任丈夫所留下的痕迹。 董祀对此心生反感,他忐忑不安地与家人商议此事。家人,尤其是母亲,对这个决定也感到非常不满。 母亲一方面心疼儿子的前途,另一方面也为家族的名声担忧,认为娶这样一位经历过三次婚姻的寡妇,或许会给董祀的名声带来影响。 董祀的父亲则稍微冷静一些,但也提出了许多不满,认为蔡文姬虽有才华,但她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太过复杂,尤其是已婚的经历可能会影响到家庭和睦与未来的发展。 然而,面对曹操的命令和家族的压力,董祀最终决定遵从,不得不屈从于这个安排。 他想,自己虽然年轻,但已为曹操所倚重,未来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机会与信任,而这场婚姻,也许只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段过渡。 在他们的新婚之夜,董祀显得异常冷漠。他并没有表现出对蔡文姬的关心与敬意,而是产生了转身离开的念头。 蔡文姬的内心充满了绝望。她没有任由董祀离去,而是突然吹灭了新婚之夜的喜烛,并用冷静而坚定的语气说道:“你若离去,必将获罪!”她的话中含着强烈的威胁与决绝。
208年,35岁的蔡文姬嫁给了22岁的董祀,新婚之夜,董祀对三婚的蔡文姬,很是反
牧童的娱论
2025-03-31 16:53:15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