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遵义,薄雾轻笼,湘江河畔的垂柳在微风中摇曳。穿过老城区的石板路,拐进子尹路

文新聊情 2025-03-31 11:14:27

清晨的遵义,薄雾轻笼,湘江河畔的垂柳在微风中摇曳。穿过老城区的石板路,拐进子尹路,远远望见一栋灰砖青瓦的二层小楼——那便是闻名于史的遵义会议会址。 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原是黔军师长柏辉章的私邸,1935年1月,它因一场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而被载入史册。站在会址门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见当年那场激烈争论的回响。 踏入大门,迎面是一方天井,青石板铺地,四周回廊环绕。沿着木质楼梯上到二楼,便是当年召开会议的客厅。房间不大,约莫三十平方米,一张深褐色的长桌居中摆放,周围环绕着二十余把藤木椅。桌上是一盏煤油灯、几只粗瓷茶碗,还有一本摊开的会议记录。 站在门口,凝视着这些简朴的物件,想象着那个寒冷的冬夜,多人围坐于此,唇枪舌剑,争论红军的生死存亡。窗外或许飘着雪,屋内却因激烈的辩论而气氛炽热。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问题,毛泽东重新回到军事指挥的核心位置,中国革命由此转折。 会址的展陈极为朴素,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真实的还原。墙上的地图仍标注着红军长征的路线,泛黄的报纸上刊登着当年的战况,玻璃柜里陈列着战士们用过的草鞋、水壶和斗笠。 走出会址,阳光已驱散晨雾,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儿女搀扶下缓步前行;有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认真聆听讲解员的叙述;也有像我这样的普通游客,默默驻足,让思绪穿越时空。 一位当地老人坐在会址对面的石阶上晒太阳,见我出来,笑着问:"看完了?有什么感想?"我一时语塞,只道:"很震撼。"老人点点头,说:"我们遵义人,从小就知道这段历史。每次路过这里,都会想,要是没有那次会议,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度,但那段艰难岁月里的抉择与坚持,依然值得铭记。站在会址前,我忽然明白,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在时代的脉搏中跳动。

0 阅读:0
文新聊情

文新聊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