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全蜀艺文志》一共有64卷,是明朝的杨慎编写的。 杨慎著有《升庵经说》,之前已经有过著录记载了。《全蜀艺文志》是一部广泛采集从汉魏时期往后,那些和蜀地有关系的诗文的地方艺文总集,原本是明朝嘉靖年间《四川总志》的一部分。嘉靖二十年(1541年),当时的巡抚刘大谟聘请了王元正、杨名还有杨慎参与编写《四川总志》,其中王元正负责编写《人物》部分,杨名负责编写《建置山川》部分,杨慎负责编写《艺文》部分以及写《序》。后来《艺文》这部分单独印刷发行,叫做“全蜀艺文志”,并且把杨慎写的《四川总志序》改了标题叫“全蜀艺文志序”,还把它附在了书的开头。因为当时周复俊是按察司副使,按照惯例是主编,所以《四库全书》等版本又把“全蜀艺文志”标注为周复俊编写的,然而实际上是杨慎独自编纂的。 根据杨慎在嘉靖辛丑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写的《序》里说:“辛丑年的春天,我正奉命去边疆,暂时路过成都。大中丞东阜刘公,以礼聘请了以前修史的玉垒王君舜卿(王元正)、方洲杨君实卿(杨名),来编写全志,还错爱地把艺文这一部分委托给了我。……在静居寺宋、方二公的祠堂里开始编纂工作,八月乙卯日开始,九月甲申日结束,从开始到结束,二十八天就完成了。”《全蜀艺文志》在嘉靖二十年编写完成,花费时间不到一个月,由此可见杨慎知识广博,做事敏捷。《序》里又讲述了他编写的凡例,说:“我翻检旧书箱,查找随身携带的箱子,参考了近代的志书,又采集了各家的资料。选择其中精华的部分,去掉繁杂冗长的内容,收集那些遗漏散失的,剪掉那些不好的东西。各个郡县,都根据它们的记载来……唐宋之后,那些失传的文章,大量出现,实在繁多而且分明,于是广泛挑选然后简要记载,写成的书卷超过七十卷。中间凡是有名的官员和游历的文人写的和蜀地有关的诗篇文章都记载进去,如果是蜀地人写的,哪怕只有一篇流传的,就算和蜀地没关系也可以记载,这是采用了程篁墩《新安文献志》的例子。各家的全集,比如杜甫和苏轼的,在世上广泛流传的,只记载百分之一,这是遵循了吕成公《文鉴》的例子。同一时代和近年的各位德高望重的人的作品,都不敢收录,是为了避免选取时的嫌疑,这是遵循了海虞吴敏德《文章辨体》的例子。” 这本书一共有64卷,往上追溯到秦汉时期,往下到宋元时期,把巴蜀地区的作家、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考证修订,并且做了简明的评介,这确实是开创之举。其中有赋2卷,诗22卷,诗余1卷,诏策、赦文、敕1卷,表、疏、状1卷,书笺1卷,书1卷,序3卷,记10卷,檄、难、牒1卷,箴、铭、赞1卷,颂1卷,碑文3卷,杂著3卷,碑目1卷,谱6卷,碑跋1卷,尺牍1卷,行纪3卷,行纪题名1卷。一共收录了650多人、1800多篇作品。诗文按照文体来编排,篇章顺序按照作者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四库全书》版本的卷首又有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周复俊写的《序》。 《全蜀艺文志》自从嘉靖年间依附《四川总志》发行之后,在世上流传得非常少,民间有很多抄本。到了清朝嘉庆年间,这本书又有了单独重新刊印的版本。根据嘉庆元年(1796年)俞廷举写的《全蜀艺文志序》里说:“丙辰年夏天,我偶然来到成都,朱遐唐拿重刊的升庵(杨慎)的《全蜀艺文志》找我写序。我读了这本书,书卷繁多,各种文体都有,简直不逊色于《昭明文选》。康对山(海)的《武功志》以少取胜,升庵的这本志书以多取胜,各有各的精妙之处,都是有名的志书,在当时都是洛阳纸贵的,为什么现在却很难见到呢!朱遐唐说:这本书埋没很久了,现在得到的都是抄本,经过搜罗和校正,经过三年时间才完成。”这就是朱遐唐(云焕)补刊的版本,他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开始打算刊印,到嘉庆元年(1796年)完成。
3. 《全蜀艺文志》一共有64卷,是明朝的杨慎编写的。 杨慎著有《升庵经说》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3-30 19:06: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