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儿的人说起烧纸,话匣子就关不上:“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烧纸钱是让先人在那边有钱花,烧完还得拿棍子挑挑火,就怕祖宗收不着整钱!”在他们眼里,清明节不烧纸就像年夜饭不吃饺子,缺了仪式感。咱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青烟袅袅里藏着家族记忆,纸灰飞扬中都是念想。 可年轻人一提到烧纸就皱眉:“满大街烟熏火燎的,消防车都得多备几辆!”“烧完地上黑一块白一块的,环卫工凌晨四点就起来铲纸灰。”更有人直接扣帽子——这不就是封建迷信?现在都流行网上献花、云端祭扫了,何必非得烧纸? 其实双方都有理。您想想,烧纸这事儿存在了两千多年,汉武帝那会儿就开始流行了。以前烧的是丝绸,后来改成了黄草纸,说到底都是“心意值千金”。现在有些讲究人还会用真钱在黄表纸上压个印,觉得这样祖宗收的才是“真钞”。这种文化DNA早就刻在骨子里了,哪能说扔就扔? 不过话说回来,烧纸这事儿确实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去年清明某地山火烧了三百亩林子,起因就是纸钱没灭干净。大城市里更尴尬——高楼大厦间突然冒出个烧纸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拍古装剧呢。 要我说,这事儿得学学陕西宝鸡的智慧。人家市政专门在路口摆上铁皮大箱子,大伙儿排队烧纸,既保全了传统,又守住了安全。再比如推广可降解纸钱、集中焚烧点,老祖宗的传统照样能跟上新时代的节奏。 说到底,烧纸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就像年夜饭的饺子、端午的粽子,这些传统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咱既没把老规矩当祖宗供着,也没一棍子打成糟粕。与其争“该不该烧”,不如想想“怎么烧得更好”——既让青烟寄哀思,也别让消防员跟着揪心。 您说对吧?文化这玩意儿就像条河,得流动才能活。咱既要护着老根儿,也得修修枝杈,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之道。
老一辈儿的人说起烧纸,话匣子就关不上:“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烧纸钱是让先人在那
破啦大叔
2025-03-29 17:15:10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