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秘书纪东在其回忆中有如下一段描述:“我曾经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为排解心中苦

蜀山史道 2025-03-29 08:51:50

周总理的秘书纪东在其回忆中有如下一段描述:“我曾经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为排解心中苦闷、艰难情感的一个侧面。那是1970年夏天庐山会议之前。一天中午,周总理休息时,我去他的办公室整理文件,无意中看到一张32开的白纸上,周总理用铅笔写下的几句戏文,‘不公与不干(西厢记):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了6.8级的大地震。10日下午,周恩来亲自前往灾区最严重的白家寨村,关心灾民的情况。一路上,他不停停下来与群众握手,关切地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当天,刮着猛烈的西北风,但周恩来发现群众都背对着风而坐,他见状并不同意这种安排,坚持让群众背风而坐,而他自己则迎着刺骨的风讲话。

周恩来一直对遇到的人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他对所有人都给予真诚的帮助,前提是这些人并非战场上的敌人。在1949年,国共胜负已定,国民党派出张治中率团前往北平与中共和谈,虽然这一谈判毫无结果,最终连国民党的代表也自愿留下不归。然而,张治中却坚持自己作为团长应当回去复命。谈判本该已到此为止,而周恩来已经完成了使命,原本可以享受胜利者的骄傲。

但他却展现了不同的一面,他说:“西安事变时,我们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指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现在不能再对不起另一位姓张的朋友。”于是,他亲自到六国饭店看望张治中,劝他说:“你要认清蒋介石的本质,绝不能天真。”周恩来与张治中约定,第二天一起去接一个人。第二天,当张治中来到西苑机场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幕:走下飞机的竟是他的妻子。

1970年的夏季,北京的天气闷热异常。这一天中午,周总理的秘书纪东像往常一样去办公室整理文件。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在办公桌上,映照出桌面上零散摆放的各类文件。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一天,纪东无意间发现了一张被随意搁置的32开白纸,上面是周总理用铅笔所书的几句戏文。

那是一段出自《西厢记》中"不公与不干"的唱词:"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铅笔字迹工整有力,透露出书写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这几句看似简单的戏文,却包含着深刻的寓意,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

197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国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作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每天从清晨到深夜,他都在处理各种国家大事,午休时间往往也被各种紧急事务所打断。能够抽空写下这么几句戏文,实属难得的片刻清闲。

这个时期,周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要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处理日常政务;另一方面还要协调各方关系,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正如那句"做天难做二月天"所暗示的,他所处的位置犹如二月的天气一般变幻莫测,难以把握。

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周总理仍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张被随意搁置的白纸,恰恰反映出他在百忙之中仍不忘以文抒怀的一面。

周恩来一直注重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疾苦和呼声。他与百姓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将他们的意愿和需求转化为党的方针政策,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取利益。1958年7月,周恩来到广州新会进行视察。他在安排自己的起居饮食时,特别叮嘱县委领导要保持朴素,不要让他与群众之间产生距离,并且和县委领导“约法三章”:不要搞特殊照顾,不要搞迎送,不要前呼后拥。

他对司机的要求尤其严格,除了要司机遵守交通规则外,还特别制定了“约法三章”。他要求司机在车开到影剧院、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时,不得按喇叭,因为这些地方是人们休息、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必须保持安静。当周恩来生病时,他不让司机把车开到医院病房区,而是自己提前下车步行前往病房。他特别注意在车开到交叉路口时,要减速行驶,慢慢通过,因为他认为快车行驶会吓到群众。

1961年3月,周恩来与粮食部负责同志一同研究各省的粮食调拨安排。在核对数据时,周恩来发现有5000万斤的差错。为了找出问题所在,他逐一核对每个省的粮食调拨记录,逐笔计算,但数字依然无法平衡。经过深思熟虑后,周恩来问粮食部负责同志:“当时在调出时,是否已给浙江省加上5000万斤?”经过总理的提醒,粮食部的同志突然想起,确实是漏记了这一项,这就是差错的根源。

1973年6月,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延安。当他得知延安许多地方的百姓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心情异常沉重。他说:“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们,我们要对得起延安人民啊!”他要求当地领导采取措施,在五年内使粮食产量翻一番,并兴奋地表示:“延安五年粮食翻了番,我一定再来延安。”这种情怀和责任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不懈努力。

0 阅读:1654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