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他骗刽子手衣服里有200两银票,只要先砍他,钱拿走,刽子手一听,这买卖划算。手起刀落,刽子手喜滋滋地捡起两个纸团,拆开一看,脸色大变。 金圣叹之死,是清朝初期对江南士族的一次重大镇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惨痛事件。要了解金圣叹之死的原因,必须从明末清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说起。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相继发生,最终导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剃发易服、禁海锁国、削弱地方势力等,引起了汉族人民的普遍反抗。江南地区,尤其是苏杭一带,是明朝的文化中心,也是清朝的重点打击对象。
清朝对江南士族进行了多次的清洗和迫害,这些事件,激起了江南士族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清朝的抵制和对明朝的怀念,如哭庙、哭祠、哭墓、哭坟、哭碑等。这些活动,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悼念先帝或先贤,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政治抗议,也是一种文化的自我保护。
金圣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参与了一次哭庙活动,导致了他的死亡。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正月,顺治帝驾崩,清朝举国哀悼,江南士族却趁机发泄积愤,纷纷到孔庙聚集,明为悼念先帝,实为控诉清朝的暴政。
金圣叹与百余名文士到吴县孔庙,题写庙文,痛斥清朝的罪恶,要求罢免当地的贪官污吏。他们还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揭发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的罪行,如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等。朱国治却不为所动,反而以为他们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上报京城。清朝为了威慑江南士族,下令逮捕其中11人,并加以严刑拷问,最终判处斩首,是为哭庙案。金圣叹就是其中之一,他被判为首犯,与另外七人一起被押送到江宁(今南京)行刑。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十三日,金圣叹等八人被斩首于江宁城外,金圣叹时年53岁。 金圣叹临刑前,还不忘开个玩笑逗刽子手,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传奇故事。据说,金圣叹被押送到刑场时,他对刽子手说,他的衣服里有200两银票,只要先砍他,钱拿走,刽子手一听,这买卖划算,便手起刀落,将金圣叹的头颅砍下。刽子手喜滋滋地捡起金圣叹的衣服,拆开一看,却发现里面只有两个纸团,上面写着“好”和“疼”两个字。
刽子手脸色大变,却已无济于事。金圣叹的这个玩笑,不仅戏弄了刽子手,也表达了他对清朝的蔑视和对自己的自嘲,可谓是死得其所。 金圣叹之死,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悲剧,也是一个文化人的传奇,他的一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文化和文学贡献,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的一座丰碑,他的文化和文学影响,是中国文化和文学传播的一种动力,他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他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