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厕圈文化是稚嫩没有边界的恶【是什么造就了“一点就炸”的“互联网恶少年”?】呼吁建立对所有开盒违法者的合理威慑平常看似无害,实则一碰就炸,且威力巨大波及无辜……可以单纯因为“你让我不爽”而肆意使用网暴最高审判和惩罚手段的“互联网恶少年”现象正在不断蔓延,并且逐渐从角落靠近舞台中心。
青春期靠“火星文”“杀马特”称霸网络文化的80后和90后猛然发现,05后、10后网络世界里藏的“潘多拉魔盒”,已远远超出了“癫”的程度。
社交媒体崛起后,网络资源向所有能够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平等敞开。虽然在现实维度中,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区别没有改变,但两个世界在赛博空间的资源与权力鸿沟已经被抹平了。在社交平台上,一切人可以近乎零成本地反对一切人。
近年来在青少年网络群体中兴起的“厕文化”就是这一趋势的写照。
社交平台和游戏平台上的隔空喊话bot账号被认为是“可以随便发泄的地方”,又称“网络厕所”。因为这些账号发布的内容是匿名投稿,因此内容充斥着对他人的人身攻击、嘲讽和辱骂等负面内容,深度用户自称“厕妹”“厕弟”。但“厕所”用户找到群体认同的落脚点不是爱好,而是跟风骂人,谁最会攻击别人、话最狠、“黑话”用得最溜,甚至“开盒”最有效率,就是这个群体里的“英雄”。
他们在迅速组织起来攻击他人的一次次“战斗”中找到了群体归属、荣誉感和兴奋感。在此过程中,被创作出来的梗图、骂人的“黑话”,给对手贴的标签就成为了他们彼此确认身份的暗号和标记——谁的攻击性更强、谁能在现实世界调动起更多的金钱和权力实现对敌人的伤害,谁在圈子里的地位就更高——网络暴力的烈度也随着这种“军备竞赛式”的攀比梯次上升。而最后给可能只是网上萍水相逢的人造成的伤害——从社死到肉体死亡——则是权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