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古迹‖清代城隍庙
问道去访古
2025-03-27 15:32:10
名称:城隍庙戏台
时代:清
等级:镇江市保
地址:镇江市京口区城隍庙街
镇江城隍庙始建于宋代,屡建兴废,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丹徒知县何绍章支持下,地方士绅集资重建了城隍庙大殿和戏台。
现存建筑为硬山顶砖木楼阁结构,后台面阔三间16.6米、高8.6米,进深6.6米,朝北两极檐口下墀头镶有浮雕花式水磨砖。
前台为歇山式顶,面阔3.9米,高8.0米,进深5.4米,下层与前殿的明间敞为通道,雕有牡丹花、万年青花、寿字化、如意花等饰纹。
旧时,每年春秋和农历十月初一,当地人在此举行庙会。平时乡绅名士常到此会聚,并邀请戏班唱戏。
知识点: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认为万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称为城隍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则有更多的配神。
※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问道访古带你探访小众文史古迹。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