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口香糖每克最高释放微塑料637个##口香糖前8分钟释放94%微塑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5日报道称,有研究表明,一片口香糖经过咀嚼会释放出成百上千的微塑料到唾液中。
据报道,微塑料是直径在1微米至5毫米之间的聚合物碎片和颗粒。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桑杰表示:“开展这项研究并非为了制造恐慌。”此前有研究证实,微塑料可通过摄入和吸入两种方式进入人体的多个部位及血液中。本次研究旨在探寻微塑料摄入的其他潜在来源,并测定其浓度。
研究团队选取了10种常见口香糖为样本,一半为合成口香糖,另一半由天然成分制成。实验中,一名参与者咀嚼口香糖4分钟,研究人员每隔30秒便用离心管收集其唾液。之后,参与者需用纯净水冲洗口腔3到5次,研究人员再将冲洗后的唾液样本与咀嚼后样本混合,以确保能收集到口腔中的所有微塑料。此外,部分口香糖还被咀嚼 20分钟,以便研究微塑料数量与咀嚼时长是否有关。
结果表明,平均每克口香糖会释放约100个微塑料,部分口香糖的微塑料释放数量甚至高达637个,且94%的微塑料是在咀嚼的前8分钟释放出来的。令人意外的是,咀嚼天然口香糖与合成口香糖所释放的微塑料数量并无显著差异。
微塑料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1. 增加癌症风险
2024年发表在国际期刊《有害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所有参与者的骨髓样本中均含有微塑料,大多数尺寸在20~100微米之间。
该论文通讯作者、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张韶凯在2024年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研究发现微纳米塑料存在于人体的骨髓中,而这可能是血液肿瘤发生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2. 增加心脏病风险
2024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已经侵入颈动脉组织中,增加了心脏病、中风和死亡的风险。
数据显示,与那些动脉中没有检测到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人相比,检测到这些塑料的人在未来34个月的随访中,发生心脏病、中风或全因死亡的风险高出4.53倍。
3. 增加脑血栓风险
2025年1月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证实,微塑料颗粒会被免疫细胞吞噬,通过血液流动,最终停留在大脑的血管中,从而造成细胞阻塞、诱导脑血栓,并导致神经行为异常。
4. 增加帕金森风险
2023年,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研究显示,纳米塑料能够进入大脑,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从而加剧帕金森病的风险。
5. 增加肠道疾病风险
2021年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的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微塑料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而且体内的微塑料含量过高,可能会加剧肠道炎性反应,诱发腹泻、腹痛甚至直肠出血。
人们不可能完全拒绝塑料制品为尽量减少微塑料危害建议大家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 尽量自己烧水喝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郭跃武2025年1月接受上观新闻采访时建议,日常尽量减少塑料瓶装水的饮用,多喝加热沸腾后的白开水。因为自来水经过加热沸腾后,其中的大多数微塑料颗粒会随着水中的杂物沉淀下来。
2. 少用塑料制品装热食
尽量将食物倒入玻璃或陶瓷餐具中,尤其不要让含油脂的食物在塑料盒中过夜,更不要把食物放在塑料盒中加热。使用微波炉加热时,尽量不用保鲜膜覆盖食品。
3. 少穿化纤类的衣物
少穿化纤衣服不仅可以避免衣服上的微塑料被吸入人体,还可以避免其在被洗涤时释放出更多的微塑料,排放到废水中,从而污染水质。
4. 不要吃海产品内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黄河教授2024年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提醒,海洋生物也是微塑料污染的重灾区。海洋动物的肠道、肝脏等部位中,以及贻贝、牡蛎等贝类的微塑料含量最高。所以,吃海产品时要去除其胃肠、内脏和鳃,避免食用这些部位。
5. 保持定期开窗通风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新红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指出,使用湿式清洁(如使用湿拖把、湿抹布)可以减少清扫过程中尘土和微塑料在空气中的飞扬。
此外,定期开窗通风也有助于避免空气中微塑料的浓度过高,减少室内污染物的积聚。(华商报综合环球时报、健康时报、长城新媒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