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3月4日说起,李嘉诚家族的长和集团突然宣布,要把巴拿马两大港口打包卖给美国公司,标价190亿美元。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立马沸腾,长和股价当天直接飙涨21.86%,看起来像是笔稳赚的买卖。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狂欢才持续三天就急转直下。 先是巴拿马最高法院在3月7日突然受理政府提出的"特许经营权违宪"诉讼,接着咱们国务院港澳办在3月13日罕见转发了香港《大公报》的评论文章,标题直戳人心。 "莫天真 勿糊涂"。 这下好了,原本普通的商业交易,硬是被推到了中美博弈的风口浪尖。 仔细看看被卖的这两个港口可不简单,去年处理了374万个集装箱,占整个巴拿马港口吞吐量的39%。 更关键的是它们卡着巴拿马运河的咽喉,全球6%的海运贸易要从这儿过,咱们中国对拉丁美洲的贸易,每五艘货轮就有一艘得走这条水道。 这就像把着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突然说要转手给外人,搁谁都得掂量掂量。 有意思的是交易时间线:1月20日美国审计团队进驻,2月26日巴拿马检方指控合同违宪,3月4日火速签约。 这节奏快得就像提前写好的剧本,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是不是有只无形的手在推动。 说实话,看到这些操作,真是让人又气又急。 长和集团在3月20日发的那份业绩报告,说什么"巴拿马港口只占集团收入9%",这话听着就透着股不对劲。 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港口历来都是下金蛋的母鸡,巴拿马这两个港口最近三年每年增长7.2%,合同原本要到2047年才到期。 现在急着甩卖,倒像是被什么人拿枪顶着后腰似的。 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美国资本的吃相。 贝莱德这家管理着1.2万亿美元资产的巨鳄,刚和地中海航运联手,这单生意做完就能控制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 这哪是做生意啊?分明是要把全球物流的定价权揣自己兜里。 有网友问得好:"要真不赚钱,美国人干嘛抢着当冤大头?" 看看特首李家超的回应也挺有意思,嘴上说着"依法处理",但搬出来的可是《国安法》第29条和《公司条例》第724条,摆明给交易上了道紧箍咒。 这让我想起当年法国阿尔斯通的遭遇,美国用司法手段硬生生拆了人家的核心业务,现在这套路是不是又要重演? 说句掏心窝的话,咱们香港企业家真得长点心。 当年英国佬撤走的时候,是内地建起东深供水工程,让香港同胞喝上放心水;金融危机时是国家出手稳住港元。 现在国际形势这么复杂,有些商人还抱着"在商言商"的老黄历,这不就跟揣着存折上战场一样危险吗? 看看梁振英先生那句"商人有没有祖国",真是问到了根子上。 从鸦片战争时期怡和洋行倒卖鸦片,到九七回归前英资撤离,香港的商业史哪页不是和国家命运紧紧绑在一起的? 今天美国对TikTok的围剿,对中国货轮的刁难,和当年东印度公司的炮舰政策根本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说到底,这次交易就像面照妖镜,照出了全球化退潮下的残酷现实。 当贝莱德的资本大网越织越密,当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悄然变色,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之间,到底该怎么平衡? 维多利亚港的灯火依旧通明,但航运图上消失的43个港口标记,就像扎在全球贸易这件华服上的刺。 长和方面反复强调"保留内地与香港港口",这话听着总透着点心虚,要是哪天连盐田港都被摆上谈判桌,咱们还能这么气定神闲吗?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没有国家做后盾的商人,再有钱也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 97年香港水荒的时候,是内地同胞肩挑背扛送来东江水;现在面对国际资本的明枪暗箭,更需要大家拧成一股绳。 这场交易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有些钱赚得,有些钱,赚了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怎么看这场牵动国运的商业交易?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咱们一起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医药板块利好来临,申万医药:“唯低价”集采政策转变的重要拐点,无底线低价时代过去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