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重构了自然哲学,建立了一个逻辑化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在恐龙时代,人类作为散在种群只是处于食物链的边缘,恐龙在人类精神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不仅仅是如此,作为种群存活的倾向是体积变小以有利于自我保存,以及分散的特性。这些特征都使得人类社会的概念在那时是不存在的。 恐龙对人类精神的影响仍然是自然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在恐龙灭绝之后,人类种群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生态位上的进位运动,以及重新角逐生态位阶次的过程。 对于自然哲学方面来说,恐龙灭绝的最大影响是人类种群现在开始直面自然。正如普遍出现的情况那样,生态位底部的人类对自然缺乏观察权,已知的恐龙谱系已经覆盖全球大部分自然环境,因此这是人类意识的黑暗时代。 在这一时期,月神占据主导,在人类意识里投射出温和和亲情,因为人类种群在恐龙时代所拥有的主要是月神出现的时间。这个时期的自然仍然不是属于人类的,人类拥有的观察权基本没有。自然的变化十分有限。在于白天来说,人类基本处于休息状态。 这是人类演化的中世纪。 恐龙灭绝之后,人类开始获得自然启蒙,但是恐龙灭绝之后的无主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也并非全然的好事,这是漫长的混乱之治,因为在恐龙时代,恐龙通过全谱系的统治也帮助压制了人类种群的诸多敌人。 因此这里可以观察到霍布斯所说的一些现象。恐龙同时是秩序的提供者,责任的承担者,以及生命的威胁者。人类种群都被压制在生态位底部,但是恐龙仍然受制于自身活动,留了一块儿夜晚给人类。人类的兄弟老鼠仍然维持着这种生活。 对自然的观察权的缺乏是恐龙时代人类的问题,活动被压制和压缩,逃避,伪装是主要的活动。以及由月神投射进入人类意识的情绪能力。这并不是占星术,而是很长一个时期,人类种群主要进行夜间活动。 恐龙的离开伴随着生态位的进位,但是也使得世界失去了秩序,不仅仅是人类获得了观察权,其它生物也同样如此。世界的再秩序化是这个时期的主题。 促使人类种群补位的,就在于人类种群获得的社交意识。社交是人类称霸的关键,而游戏则是关键部分。 社交的作用在于在基因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协调性。在恐龙灭绝之后的生态补位竞争里,大量生物也趋向于社交化。但是半途而废的多。 这是因为一旦某个种群率先建立复杂的社交能力,其它落后种群的社交反而变得危险起来,从而被抑制。因为那往往意味着集中的食物所在。 如果回溯这种社交的基础,它就是人类种群在月神那里获得了情绪意识。多样情绪实际是不同行为的开关。而社交的作用就是互相多样情绪。 情绪的出现本身只是为了放大人类的动机能力,通过情绪来快速促进或者抑制某些行为。这些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种群的反应速度。 由于人类种群长期被恐龙压制在极小的空间里,互动对象十分有限,基本集中于自身之间,因此发展出特定行为可以引起特定情绪。 从而为社交建立了基因基础。 有一些情绪的引起信号是固有的,有一些则是互动建立的,这种互动以游戏为主。特定的行为信号会引起模式反应,以及扩散。一切都是恐龙的压制造成的,要求一切都要快。行为扩散机制就是模仿,这是最快的。触发模仿的条件就是人数,只要有多个人做一个行为,就触发模仿。 通过这种机制,人类种群可以快速扩散行为,包括社交行为,这种互动可以重现特定行为的意义。 社交行为增加了依赖性,因为互动行为一个人无法完成,但是互动行为显然激发特定情绪,引起心理评估和调适。这样在模仿的快速扩散的驱动下社交行为开始普及,从而增加了人类群体的依赖性。从而增加了协调性。并且引起了高繁殖率。 而协调性群体对于后恐龙时代的竞争十分重要,同时,随着被赋予自然的观察权,最早的自然哲学出现了,这就是将人类种群的社交关系迁移到针对自然去。出现了自然的人格化。 对于其它生物种群来说,由于社交化不够强烈,所以协调性并不高。人类之间可以形成大量的互动游戏。并且由此穷尽彼此的行为以及发现不同行为引起的反应。 这些正是受恐龙挤压所造就的内部特征。后恐龙时代人类种群规模开始扩大,这种特征维持了优势,这种游戏化互动在不断起着基本的维持新的人类社会的作用。 快速模仿,扩散和互动,造就了高速的行为更新,提升了人类种群整体的适应性。一旦某个人发展了一种成功的和某种对象互动的方式,就会迅速被模仿扩散。 在这个基础上,语言也开始建立。语言行为也是来自模仿和互动。语言并不复杂。只需要几类词语组合就可以。只需要三个类型,主谓宾,就可以解决大部分交流问题。 典型的语言模仿和扩散包括,采用比划来形容物体,命名,以及扩散命名。假如一个人比划一个物体,如果另一个人想起了什么并命名过,就会说出来,另一个人就会模仿说出,这就完成了扩散。这包括所有人的模仿。 哲学 维特根斯坦 恐龙
维特根斯坦重构了自然哲学,建立了一个逻辑化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初柳与世界
2025-03-26 16:25: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