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一位画家在北京定居,想要找一个看门人。一个晚清老太监主动上门,提出:

时说历史 2025-03-26 10:57:44

1926年,一位画家在北京定居,想要找一个看门人。一个晚清老太监主动上门,提出:“我不要一份工钱,免费帮你看门。”画家一听同意了,老太监无怨无悔干了20多年,辞工前提出:“能否给我几幅画?我想留个纪念。”

孔子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种条理分明的人生哲学似乎难以企及。齐白石,这位被后世誉为国画大师的人,一生经历的坎坷与转折,显然没有孔子般的从容,却以自己的方式在90余年的生命里绘制了属于他的传奇。

齐白石186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原名纯芝,家境窘迫。他的父亲为让他学得一技之长,在他少年时期便将他送去拜远房亲戚为师,学习木工。从上房梁到制作座椅,从粗糙的木工活到精细的雕花技艺,他都一一掌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齐白石从15岁到20多岁时,一直是乡间常见的木匠师傅,靠手艺谋生,人称“芝木匠”或“齐师傅”。

1882年,齐白石开始尝试新的领域,拜师学习人像画。他27岁那年,偶然为雕花顾主随手画的几张花鸟画,意外得到了邻村名士胡沁园的赏识。这次机缘成为齐白石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胡沁园不仅收他为学生,传授画艺,还请来好友陈少蕃教授他诗文,同时为他无偿提供食宿,甚至介绍替人画像的生意。在胡沁园的悉心指导和提携下,齐白石逐渐从一名木匠转变为职业画师。这段时期的学习和创作让他逐步掌握了绘画技巧,也让他的艺术触角从雕花延伸到诗画领域。

胡沁园对齐白石的画风进行了细致观察,认为他的画虽然已经显露出很好的潜质,但还缺少个人标志的风格化元素。于是,他为齐白石取了一个别号“白石山人”,象征其朴实厚重的画风。

1926年,彼时的齐白石已经在北平安下身来,他花费毕生积蓄,置办了一座宽敞的四合院。自此,齐白石的名气如日中天,慕名前来求画的人川流不息。久而久之,齐白石不堪其扰,便萌生了请一个看门人的念头。

齐白石提笔写下了一纸"招聘启事",悬挂于府门之上。就在齐白石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蓬头垢面的老者登门求见。来人自称王欣初,是一名晚清遗老,曾在宫中任职多年。王老太监双目浑浊,言辞恳切地表示,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定当尽心尽力为齐府看门,并允诺不要一分工钱。齐白石见他言语诚恳,便当即应允。就这样,齐府终于请到了一位令齐白石满意的"把门人"。

上任伊始,王欣初便展现出他的本事。但凡有人上门求见齐白石,他总是先礼后兵地将其拦下,再婉言相劝。即便是达官显贵,在王欣初面前也不得不俯首帖耳。渐渐地,齐府的喧嚣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祥和宁静。齐白石终于可以安下心来,专注于艺术创作。

转眼间,王欣初已在齐府辛勤工作了20余年。老太监头发花白,佝偻着脊背,已是风烛残年。他找到齐白石,颤颤巍巍地说:"老爷,小的年事已高,恐怕无法再侍奉左右了。临行之前,我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老爷能赐几幅画作,让小的带回家中,了却这个心愿。"

齐白石闻言,大笑不止。他当即挽袖提笔,为王欣初画了几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王老太监接过画卷,激动得浑身颤抖,连连道谢,泪流满面。他向齐白石深深一躬,转身离开了齐府,从此便了无音讯。

1902年至1909年间,他游历了西安、北京、江西庐山、广西桂林、广州、上海、苏州和南京等地。从北到南的漫游,使他领略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也让他寻找适合卖画定居之地。这段时期,齐白石通过诗画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他的艺术视野和创作灵感也因此大大拓展。

50岁时,齐白石本想回到家乡度过余生,但1917年的匪患迫使他改变计划。频繁的骚扰让他身处险境,加上朋友们的劝说,他开始萌生北上定居的念头。他的好友胡南湖曾直言,齐白石的画艺和篆刻都深受人们喜爱,回到湖南只能艰难度日,不如留在北京,以实现更大的抱负。最终,57岁的齐白石在1919年选择长居北京,靠卖画为生。

齐白石对金钱的态度直率而务实,与许多“视金钱如粪土”的艺术家截然不同。他明确表示,卖画不论交情,购画者需按照润格付钱。他甚至将详细的价目表张贴在家中显眼的位置,避免买家讨价还价。他在卖画时坚持“三不”原则:不赊账、不还价、不以物代钱。有一次,有人希望他在画上多添一只虾,他却回复道:“这只虾不在价格内,所以只画一只‘死虾’免费附送。”

在生活中,齐白石不仅爱财,而且极为谨慎。他家的所有柜子都上锁,钥匙随身携带。即便下人取米或择菜,他也会亲自监督,避免浪费或失窃。他还曾将所有积蓄换成60根金条随身携带,彰显他对财富的重视。

齐白石的成名离不开徐悲鸿的推介。徐悲鸿对齐白石的画艺推崇备至,多次向绘画界力荐齐白石的作品,称其妙在自然,能够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徐悲鸿甚至邀请齐白石到北京艺术学院担任教授,亲自驾车接送,并向学生隆重介绍他,称其为丹青妙手,值得所有人学习。

0 阅读:124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