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在虎门的浅滩上,林则徐将237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明明可以直接烧掉,可他偏偏用海水浸泡,这是为何?
清朝中后期,面对与西方国家日益扩大的综合实力差距,一些开明人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其中林则徐便是一个典型代表。林则徐的一生历经坎坷,几次因政争被贬,甚至在花甲之年被流放边疆。然而,无论是高位还是逆境,他始终心系民生与国家。他在被贬谪期间,依然积极参与兴修水利、开荒屯田、戍守边疆,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
林则徐的家庭背景虽清贫,但父母对其寄予厚望。他的父亲林宾日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无法养活全家,只能依靠母亲陈帙的手工劳动贴补家用。母亲还将剪纸技艺传授给女儿们,一家人靠勤劳维持生计。林则徐的童年不仅充满艰辛,也让他养成了清俭的生活习惯,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仍保持朴素作风。
林则徐自幼聪慧,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早早接受了儒家经典的教育,形成了扎实的学问根基。他在福建鳌峰书院求学时,受到了郑光策、陈寿祺等实学派学者的影响,逐渐将学术兴趣转向“经世致用”。
20岁时,他顺利考中举人,但家庭经济困窘,迫使他短暂担任塾师。其后,他因才识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进入幕府,进一步积累了官场经验及军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1838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极言鸦片之害,恳请皇上严查鸦片,严惩贩毒之人。道光帝看到奏折后也为之动容。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正式开始了他的禁烟使命。为了尽快控制鸦片泛滥的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措施。。
在林则徐的督促下,鸦片商们陆陆续续交出了共计237万斤鸦片。为防止鸦片商在中途耍花招,林则徐亲自前往虎门海滩监督验收。按照规程,查获的鸦片需要运回京城,交由皇上发落。但道光帝得知鸦片数量如此之巨,生怕贻误时机,遂下旨敕令林则徐就地销毁。这可难倒了林大人。要知道,237万斤可不是个小数目,若用火焚烧,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鸦片渣滓极易污染土壤,后患无穷。
林则徐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海水浸泡法"。他命人在虎门海滩挖出两个大坑,架上木栅隔开,底部铺上石块。坑内引入海水,并投放大量粗盐,使其形成高浓度的盐水。然后,再把鸦片与生石灰一同投入池中,搅拌均匀。鸦片遇石灰,立刻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鸦片的有效成分快速分解。经过一天的浸泡,再开闸放水,残渣便会随海水冲走,不留一点痕迹。如此一来,鸦片贩子再想回炉提炼,只怕是难上加难了。
海水浸泡法虽然颇费周章,但事实证明却相当有效。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业,虎门海滩上终于堆起了237万斤的鸦片渣滓。6月25日,林则徐当众宣布,正式将这批鸦片销毁。众目睽睽之下,数万斤鸦片化为泡影,那一刻,在场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欢呼雀跃。
传统销毁鸦片的方法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然而这种方式并不彻底,因烟膏油常渗入泥土,出现了“官府白天烧烟,百姓夜间挖土”的现象。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林则徐在多方考察后,创新采用“海水浸化法”销毁鸦片。他指挥工人用海水浸泡鸦片,降低其稳定性,再加入生石灰产生高温,使烟土沸腾溶解,最终将废液排入海中,确保彻底销毁。
当时,许多外国商人、传教士和船长对这种销毁方式持怀疑态度。林则徐邀请他们现场观摩,并亲自讲解处理流程。这些人反复观察后,对其严格的操作和科学的方法深感佩服,并在报纸上对虎门销烟大篇幅报道,称赞这一行动的果断与成功。正因如此,1987年联合国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纪念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现代毒品销毁则采用更加高效、环保的技术,例如“二段式热解焚烧工艺”。这一技术通过高温热解炉进行处理,主燃室温度达到850℃以上,二燃室温度可达1100℃,使毒品在极高温度下彻底分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冷却、除尘和脱硫等净化程序后实现达标排放,确保无害化。
林则徐在道光年间因禁烟而声名远扬。然而,近年来有人批评虎门销烟“激怒了洋人”,导致后来的侵华战争。这种论调忽略了侵略的本质,将责任归咎于反抗者。林则徐禁烟的行为旨在捍卫国家与民众的利益,与其说他激怒了侵略者,不如说这是一场必然爆发的冲突。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不会因中国的妥协而停止,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
1850年,因广西拜上帝会兴起,林则徐再度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督办军务,镇压太平军。然而,他已病重难支,仅仅启程17天后,病逝于广东普宁,享年66岁。临终前,他在奏折中表明愿尽余力,却无奈抱憾而终。
在林则徐的倡导下,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先驱性著作,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然而,在当时的大清社会,这些先进的见解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视为异端。尽管如此,林则徐和魏源的努力为中国后来面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莫冷情
鸦片进口大国到最后成了鸦片出口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