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但建国之后老农不仅没有赴约,甚至毛主席主动邀请他到北京见面,他也多次避而不见。
1929年春节,当万家团圆时,蒋介石调动大军对井冈山展开第三次围剿。此次行动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采用围困策略,试图将红军困死在山中。形势极为严峻,尤其在小年那天,红四军军部遭到偷袭,朱德被敌军围困在屋内。为了掩护朱德突围,警卫员壮烈牺牲,朱德的妻子吴若兰在掩护部队突围时被俘,就义于敌手。
敌军攻势越发猛烈,红军的处境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毛泽东与朱德亲自拿起武器,带领队伍冲锋。毛泽东后来的词作《菩萨蛮·大柏地》便记录了这一危机时刻。词中描绘了战斗的激烈与胜利后山河焕新的景象,表现了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意志和乐观精神。
这一年对于毛泽东来说也是一个“多事之秋”。在战斗之余,他感染了当地称为“瘴气”的疟疾。这种疾病在当时十分凶险,毛泽东的身体三天两头发作,时而忽冷忽热,连走路都成问题。然而,他仍坚持工作,每当病情稍有好转,就继续深入乡村,走访贫困百姓,开展调查研究。
病情恶化时,毛泽东前往福建龙岩牛牯扑休养。为避免引起敌人注意,他化名为“杨子任”,当地人称他“杨先生”或“杨主任”。这一时期,他住在赤卫队员陈添裕的家中。陈添裕被组织选中为接待人选,因为他忠实可靠,对地形熟悉。当时的陈添裕并不知晓“杨先生”就是毛泽东,只知道组织派了一个连保护这个人,肯定是重要人物。
1953年的国庆节前夕,牛牯扑村平静的生活被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打破。电报的内容让全村上下沸腾起来,人们纷纷议论纷纷,好奇这位名叫陈添裕的普通农民为何能受到毛主席的亲切邀请。
原来,早在1929年,闽西地区就已是革命斗争的风暴眼。当时,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派来到这里视察工作,给闽西人民带来革命的希望。然而,在指导革命的途中,毛主席不幸染上了严重的疟疾,高烧不退,病情十分危急。
就在毛主席病重之际,一位名叫陈添裕的农民挺身而出。他二话不说,立刻把自家简陋的房舍收拾妥当,为毛主席提供了一个安静而隐蔽的休养之所。陈添裕不分昼夜地照料毛主席,煮粥熬药,处处为毛主席着想。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毛主席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
然而,好景不长。村里一个贪财的恶霸嗅到了商机,决定向国民党军队告密,以换取重金。消息不胫而走,国民党反动派闻风而动,立刻派出大批军队前来围剿。毛主席在危急关头不得不考虑转移,以躲避敌人的追捕。
陈添裕得知情况后,立即表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毛主席转移。他深知,自己此举是在与死神赛跑,稍有差池就会给革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毛主席的安危,他义无反顾地背起病重的毛主席,趁着夜色出发了。
几经辗转,他们终于甩脱了敌人的追踪,来到了一处隐蔽的山洞。在这里,毛主席得以休息养病,陈添裕则守在洞口,随时警惕敌情。几天后,毛主席病愈,夜晚趁着夜色转移,与陈添裕分别,重新投入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走前,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但建国之后老农不仅没有赴约,甚至毛主席主动邀请他到北京见面,他也多次避而不见。
在牛牯扑的隐居期间,永定县革命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安全保密措施,确保毛泽东的行踪不被泄露。外界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甚至国民党的报纸还曾发布“毛泽东被击毙”的号外。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信以为真,发布了一篇讣告,详细叙述了毛泽东的“革命贡献”,称他为中国革命奠基者之一。然而,在牛牯扑的悉心养护和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毛泽东病情逐渐好转,并于年底参加了著名的古田会议,重新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为革命事业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几十年后,毛泽东依然未曾忘记在牛牯扑的经历。1953年国庆节前夕,他亲自致电福建省委,希望邀请陈添裕赴京观礼,以表达对这位普通赤卫队员的感激之情。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接到指示后立即前往永定寻找陈添裕。当时的陈添裕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正值妻子临盆之际,考虑到家庭情况,他婉拒了毛泽东的邀请,并推荐堂弟陈奎裕代为赴京。陈奎裕也是当年保护“杨主任”的赤卫队员之一。
陈奎裕到达北京后,毛泽东见到他,开玩笑说:“你是看茶桶的,不是背我的陈添裕。”接着,他又笑着回忆起陈添裕背着他时的情景,幽默地说:“你背着我,我的双脚都没法离地。”言谈之间,毛泽东展现了他对闽西人民深厚的感情和对那段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他感慨地说:“在牛牯扑治病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一直惦念着你们,共和国也没有忘记你们。”
从1929年至1934年,毛泽东先后六次来到闽西,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友谊。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像陈添裕这样的普通百姓,以自己的微薄力量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在毛泽东养病期间的悉心照料,还是在护送途中冒死相助,这些平凡英雄的事迹彰显了人性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