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绿菜赞》跋文作者考辨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黄庭坚墨迹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3-24 12:01:09

史海钩沉:《绿菜赞》跋文作者考辨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黄庭坚墨迹《绿菜赞》在芦山古庙重见天日。这篇四言诗中“维女博士,史君炎玉”一句,引发了后世对才女史琰的关注。而围绕跋文作者身份的争议,更折射出历史文献传承中的复杂图景。 一、文献记载的矛盾与分歧 明代杨慎编纂的《全蜀艺文志》明确记载,绍兴二十四年为《绿菜赞》撰写跋文的是芦山知县徐闳中,且其于绍兴二十三年创作了《丞相平襄侯庙碑记》。然而,清代地方志却出现了不同记载:康熙《芦山县志》、乾隆《雅州府志》均记作李闳中,而雍正《四川通志》与《峨眉山志》又回归徐闳中的说法。这种矛盾现象,为历史考证增添了迷雾。 二、文本细节中的蛛丝马迹 1. 版本差异的内在逻辑 现存最早的跋文文本中,“李闳中”与“徐闳中”并存。雅安市人民政府官网引用的跋文原文明确为李闳中,且提及“卢山杨与权讳巽先生,年垂八十,炎玉宅相也”,杨巽作为史琰外甥的口述记录,可信度较高。而徐闳中的记载仅见于部分清代文献,可能是传抄过程中因字形相近导致的讹误。 2. 职官任期的时空线索 徐闳中在绍兴二十三年撰写《丞相平襄侯庙碑记》,表明其当时已在芦山任职。若任期延续至二十四年,理论上存在撰写跋文的可能。但李闳中的记载更符合跋文内容——其作为地方官员,应杨巽之请为黄庭坚墨迹作跋,更符合地方文献编纂的逻辑。 3. 地域文献的传承脉络 李闳中的跋文被嘉靖《四川总志》、雍正《四川通志》等权威方志收录,且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乾隆《雅州府志》均据以立传。而徐闳中的记载仅见于部分清代方志,缺乏早期文献支撑,可能是后期修订时的误改。 三、历史真相的多维透视 1. 书写者的身份隐喻 跋文中李闳中将史琰比作“古女校书”薛涛,凸显其文化地位。这种评价若出自徐闳中,可能更具官方色彩;但若由李闳中书写,则更贴近地方文人的视角。结合南宋文人交游网络,李闳中的记载更具合理性。 2. 金石文献的实证价值 现存芦山古庙碑刻虽已不存,但明清方志均提及跋文内容。若原始碑刻确为李闳中所书,则其权威性高于后世转抄文本。雍正《四川通志》作为省级志书,可能综合了多方史料,其记载更值得重视。 3. 学术考证的方法论启示 历史文献的矛盾往往源于版本流变、地域差异或政治因素。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应优先采信早期文献、金石实物及逻辑自洽的记载。李闳中的记载不仅符合跋文内容的内在逻辑,且与黄庭坚《张子履墓志铭》中“史夫人博学而能文”的描述相印证,更具可信度。 结语:以实证精神廓清历史迷雾 综合文本分析、职官考订与文献传承脉络,《绿菜赞》跋文作者应以李闳中为准。这一结论并非否定徐闳中的历史存在,而是基于现有史料的审慎判断。历史研究的魅力,正在于通过细节考证还原真相,让故纸堆中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