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杀猪盘”受害者甘愿一骗再骗?
坤升说娱乐圈
2025-03-22 16:27:26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其中 “杀猪盘” 因其隐蔽性和危害性,成为众多诈骗类型中的 “重灾区”。令人痛心的是,许多受害者在长达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被 “杀猪盘” 反复诈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难以逃脱这个可怕的陷阱呢?
以 2023 年成都武侯公安破获的一起特大 “杀猪盘” 系列电信诈骗案为例,女子小青在 2019 年 4 月底通过微信结识了王某某,王某某展开热烈追求,迅速与小青建立 “恋爱关系”。王某某利用自己维护赌博 APP 的虚假身份,称发现平台漏洞可赚钱,诱导小青投资。小青最初投入 1 万元,很快收获 1.7 万余元收益并成功提现,这一 “甜头” 让她逐渐放松警惕,先后投入 150 余万元。直到 5 月底,平台以非法套利为由查封账号,王某某拉黑她,她才惊觉被骗。
2025 年 3 月披露的遂昌县雷女士的案例同样触目惊心。雷女士通过再婚相亲网 APP 认识自称军官的离异男性,发展为男女朋友后,在对方诱导下,于 4 月 12 日至 5 月 14 日期间,通过名下多张银行卡转账 19 次,共损失 457.5 万元。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受害者甘愿被 “杀猪盘” 骗一年又一年的深层原因。
从情感层面来看,许多受害者内心孤独,渴望亲密关系。诈骗者精准捕捉到这一心理需求,化身体贴入微的 “伴侣”,用日常嘘寒问暖、早安晚安问候和暧昧聊天,逐渐攻破受害者的心理防线。比如王枚在 2023 年 6 月只身带女儿境外求学时,通过社交媒体结识自称房东的男性网友,对方热情关怀,在感情升温后诱导她投资加密货币。在受害者眼中,诈骗者成为生活中的依靠,这种情感羁绊让他们难以轻易割舍,即便有疑虑也不愿相信对方是骗子。
诈骗者利用人性的贪婪和侥幸心理,不断制造 “小确幸”。小额返款、前期投资获利等手段,让受害者尝到甜头,激发他们的贪心,幻想通过后续更大投资获取巨额回报。而且,“杀猪盘” 已形成成熟产业链,从人设打造、剧本编撰到全流程分工,各个环节设计得极为巧妙。诈骗者深谙心理学原理,在 “寻猪” 阶段,利用 “晕轮效应” 和马斯洛需求理论,塑造完美人设满足受害者安全感、尊重感和归属感;“养猪” 阶段通过 “自我暴露” 等加深信任;“杀猪” 阶段激发 “猎奇心理” 构建期待,得手后利用 “沉没成本效应” 让受害者持续投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