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帝王陵,脑袋里首先浮现出来的是什么?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中华始祖的黄帝陵等等,这些陵墓无不是松柏森森,占地面积可圈可点。南京的南塘二陵,已然不是大一统的皇帝,其墓道与陪葬品等,同样是考古专家惊喜的发现。 一座从未被盗的著名皇帝的陵墓,在扬州被发现了。这便是在历史上骂名远胜赞誉的杨广的陵墓。或许有人会奇怪,扬州槐泗雷塘的隋炀帝陵,不是在清代就被发现了吗?是的, 从清代阮元考据出隋炀帝陵后,巨大的封土堆和尹秉绶题写的墓碑,让一两百年的中国考古人,没有怀疑过它的真伪。 虽然,洛阳有他孙子杨侗为他修建的衣冠冢,陕西咸阳武功县武功镇罗家堡也有一座传说中的隋炀帝陵。但是,杨侗不久被王世充杀害,衣冠冢无人问津了。罗家堡的墓,规模太小,比槐泗的炀帝陵小了太多。古代很多爱好者考证后证明是假,在雍正年间已被否定。清雍正《陕西通志》记载,隋炀帝除了葬在扬州,“别无北徙之说”,武功镇罗家堡有隋炀帝陵,“俱无据也”! 槐泗隋炀帝陵,去过很多次。第一次是麦田中间的一座大冢,最后一次是二零一零年前后,很有看头了。不但建了牌坊、小桥流水,还有了香案。大冢四周砌了围墙,还栽种了松柏,很像一座帝王陵了。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这是唐人罗隐写的《炀帝陵》。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将杨广的生前热闹与豪华的生活、死后冷清与无人问及的寂寞,写得触目惊心。 二零一三年,石破惊天的大发现,在扬州曹庄出现。或许对全国很多地方的人来说,对这个当年的考古十大发现,不过是一条新闻。扬州人却不这样认为。杨广在位不过十几年,对扬州情有独钟。他修建的江都宫,是他“坐镇东南,统御四海”的具象化。一条大运河,让随后的扬州,达到了鼎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人皮日休对于杨广和大运河的客观评价。 从清代就发现的“隋炀帝陵”,早已经让扬州人认定,隋炀帝陵就在槐泗的雷塘。忽然又有一座距离槐泗并不遥远的隋炀帝陵被发现,是真的吗? 曹庄隋炀帝墓,因为房产开发被发现。它距离唐代扬州的子城西南,只有两公里不到。这座真正的隋炀帝陵,有多大呢? 墓葬是个近正方形的土墩,东西长四十九米,南北宽四十八米,而且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同茔异穴合葬墓。按照唐代帝王墓葬的礼制,至少要有七个天井。它既不是传统的“中”字型,也不是陪葬品众多的“甲”字型。 看过北京的定陵,那是万历皇帝随葬品无数的陵寝。看过陕西的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它们的造型与大小,比之隋炀帝陵,不知高级了多少。乱世中的帝王,死了不过如此。很多考古专家疑惑的是,为什么隋炀帝的墓中,只找到两颗牙齿而没有其它的遗骸? 个人以为,如果专家推定的正确无误,曹庄的隋炀帝墓,应该修建在李世民在贞观四年接回萧皇后的三十年后,亦即是萧皇后八十一岁离世后。这时间距离隋末的政变,已经过了将近四十年。其间,隋炀帝从流珠堂被移葬到吴宫台一次。那是忠于隋炀帝的近臣,为当时匆忙下葬的补救。那件现在多少证明帝王身份的十三节蹀躞金玉带,可能是他当时的随身物。还有记载说贞观五年迁葬到雷塘。 三十年后再度迁葬,扬州潮湿的环境,没有青膏泥封死的墓穴等,让墓里棺木和尸身的保存,都腐烂了。到与萧皇后合葬时,弄了两粒牙齿过来意思意思。因为改葬迁葬的工匠们,已经没有人对杨广和萧皇后怀有尊敬和怀念。亡国的君主加上“炀”的恶谥,能有一座墓安放灵魂,够好的了。 从两座墓穴中出土的陪葬物的不对等,也多少说明这个理儿。杨广陵中,除了证明身份的“隨故煬帝墓誌”和十三节蹀躞金玉带,理应不属于陪葬品的鎏金铜铺首外,没有更多的贵重物品。 紧邻的萧皇后墓中,经考古发掘清理出玉器、铜器、陶器、漆器、各种陪葬俑等珍贵文物近400件(套)。其中的玉璋、铜编钟、编磬等隋唐时期的制品,并不多见。尤其萧皇后的皇后冠,更是考古发现的唯一。 如果萧皇后不是被杨广墓穴所囿,应该有一个更宽敞的安葬地吧。
说起帝王陵,脑袋里首先浮现出来的是什么?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夫妻皇帝合葬陵乾陵、
扬州大兔子
2025-03-21 23:33:18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