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太原崛围山,到底围的是什么山

最近也没有什么好路线爬,突然看到一个崛围山的路线,崛围山发过好多次了,却一直没有能成行,虽然知道没有咱太岳山的风景好,

最近也没有什么好路线爬,突然看到一个崛围山的路线,崛围山发过好多次了,却一直没有能成行,虽然知道没有咱太岳山的风景好,可也是太原驴友喜欢的打卡地,我第一次去崛围山,还是十三年前,灵石蓝天的第一次救援,我和心姐,老壁,去火炉坪救援,那个时候崛围山还是只有户外爱好者去,好像最近几天,山上修了很多的登山步道,普通老百姓去了也多了。

虽然崛围山不大,可崛围山发生的户外事故也不少,太原的户外事故,崛围山也没有一半也差不多。童心哥说上月中旬,他的一个朋友就是在崛围山挂了。

崛围山坐落于太原市西北方向,紧邻汾河西岸,位于呼延村以西,距离市中心大约20公里之处。在汾河的西边,山的北面就是汾河二库。

“崛围红叶”乃古太原阳曲县八景之一,山颠南坡矗立古刹多福寺,大雄宝殿之内,陈列着84幅连环画卷般的佛传壁画,加之殿内栩栩如生的彩塑,皆为明代遗珍,

崛围山,在现代汉语拼音中被读作(jué wéi shān),然而,居住于崛围山邻近地区的居民,以及原北郊区的广大民众,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发音,习惯上称之为“屈围山”(qū wéi shān)。

实际上,此山以前的名字是“屈围”,最早两个字都有山字旁,但意思就 是其山峦巍峨耸立,峰回路转,山体曲折环抱,和屈围的意思一样,后来山字旁的围字没有录入字典,就变成了现在的名字了。

我们这次10人成行,路线是三仙洞环线,9点半到了徒步起点,看红叶的游人挺多的。

到舍利塔有登山步道的台阶,游人也很多,

那老姐自豪的说自己七十多了,还来爬山,七十多岁爬山挺好,七十多岁还能户外就真的非常牛了。

下面是个鱼塘吧,我原来以为是个体育场。

汾河东面的山。往后走就是架山,前几年走过一次,风景还行,

对面现在修了上山的公路,正在修路中,

天空中有三架飞机排队飞机,不知道是训练还是干啥,

这个老哥祼的上身,上上下下折腾好几个来回了,也是牛人一个,不过他腰包里装的一个音箱,声音还很高。有点不合适,有的人来爬山,是喜欢清静的,你想听音乐,可以自己挂个耳机,外放那么大的音量,有点不尊重别人,

很多户外的人也喜欢挂个音箱,人少了还行,有时好几个人都带着音箱,好像在比拼谁的音量更大,吵的人心烦,而且他们放的也不一定是你喜欢的音乐。

舍利塔,原是宋代建筑,塔基、平台用砖石砌成,东西宽约17米,南北长21米,塔高25米,共7层,呈6角6面,做工精巧别致,立于崛围山之巅,宛如武士头盔上的顶缨。

塔后面还有小路,有几个小平台,适合拍照。

这是什么洞来,多福寺旁边,华严洞,

对面山上的公路,

继续走有条公路,可以到多福寺,多福寺收门票十五元,去年我们两天走了十二处国保,人家晋城没有一个收费的,长治两处都收费。

多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围教寺,后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寺况空前。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大雄宝殿为主殿,规模宏伟,并有壁画84幅与一些塑像,均为明代遗物。

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

走到这里修路封路了,怎么办,只能绕路,绕庄头村吧。

有个架子,不知道干啥用的,

大家一往树林里走,都说这才是户外。

下面就是天坑,遇到一帮上来的驴友,说路线有些难,还有个驴友认识我,去年好像要和我去西藏来,最后没能成行,

一路有两三处小断崖,增加了些许行程 的乐趣。

到了瘦身崖了。

有个地方比较窄,需要小心点,

又遇到几个穿越的驴友,都是年轻人。

到了天坑顶上了,可以看到侧面的三仙洞和很多的避难所,从这个角度,你肯定想象不到,那里居然可以走过去。还能下到天坑沟底。

崛围山“天坑"深度为190米,平均宽度为260米。坑壁上有多个天然形成的大溶洞,洞内容积很大,可容纳二三百人,因而成了战争年代人们躲避战乱和逃难的的场所。

这里有几个驴友在这里午餐,断崖边拉了防护绳。想不能他们为什么在这里午餐,

我们往上攀爬,然后在步道口平台休整一下。

休息的时候和大家商量,分兵两路,一路走登山步道下山,另一路随我去挑战,最后巨人和避哥我们三人挑战。

要下到三仙洞。一看就知道还是有点难度的,旅游人士估计不得行。

的确有很多的避难洞。

仔细看一下悬崖上的避难所,有很多人垒的墙,

对面悬崖上也有,

传说古代名将张良和关羽曾在此避难过,传说古代名将张良和关羽曾在此避难。传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西汉初名臣张良年少时为国复仇刺杀秦始皇,找了一个大力士,量身打造了一把一百多斤重的大锤,在秦始皇经过阳武县的地方,用大锤刺杀秦始皇。秦始皇生性多疑,每次出行都有四架同样相同豪华马车前呼后拥前行,结果未能成功。

刺秦失败后,传说张良逃到太原"天坑",后来被刘邦重用,为西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侯,张良所待过的地方,都改名加"留"字,山下大留村就因为此传说而叫"大留村"。“天坑”也有三国关羽在此避难的传说,也许和山下呼延村建关帝庙有关,大留村是宋朝杨家将抗辽出征皇帝亲自御送的最后一站。天门关是杨家将镇守的地方。

石洞中有石炕,炕用石板铺平。炕的下面是过火道,有木材烧炕熏黑的痕迹。

三仙洞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大石洞。据说是当地人崇拜狐仙,"天坑"内一直住着三个狐仙,所以叫三仙洞。也有人说,最早洞内有貌似狐仙的钟乳石,当地人认为是狐仙的化身,所以叫三仙洞。

三仙洞,也叫爱情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横岭有一对青年男女,为了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俩人一起在三仙洞殉情,因此也有人称爱情洞。

我还以为是个水井,应该下面埋着什么来,被人挖走了,

对面也有五六处避难所

我们开始继续下天坑底,有点危险,还好是有铁链,小心点问题不大,有点类这似上次连天峰的下山路线,那个没有铁链,

这就是我们走过的路,你能看出来吗?

这里要注意踩落石头,小心砸住下下面的人,

下到坑底,遇到四个年轻人,还带了两大袋垃圾下山,环保人士,给他们点个赞。

回头看看半山还有多处避难洞。

这里的秋景好看些了。悬崖边的小路,好像顺沟直接也可以出去。

对面修路,不安全,我们只能换条路线走,

有点像假山的感觉,

四个年轻人在我们前面。前面还有个小亭子,

3点多我们安全下山。会合大部队返程,回到灵石也刚六点,今天的行程结束,整个路线应该十公里左右,走了五个来小时,难点就是在三仙洞附近,类似于灵石曲曲崖,或许比那要险些,小心点也是可以的。不来也不知道这里居然崖居类的东西,不知道三仙洞在悬崖上,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太原的户外路线,风景不是太美,但多多少少也有点看头,附近好像还有一个北一线天,有时间可以走走,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就有了太原盆地,太原这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太原盆地是一片莽莽苍苍的原野,古人活动范围小,就认为这是很大的平原了,甚至大都不足以形容,用上了“太”来形容这一片原野,故有“太原”之名。崛围山天坑是远古大水冲击地面形成的巨大坑道,证实了太原起源及名字的由来,

魏巍崛围山,静幽天坑底;三仙洞外险,悬壁洞窟奇;九仙始创路,踏走瘦身崖;要知山深处,待君何时攀?--左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