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乌龙!2009年,重庆大学教授易志坚,原本是研究理科力学的专家,但却偶然间发现了沙漠土壤秘密,这个意外发现,直接破解了困扰全世界的百年难题…… 2016年的乌兰布和沙漠,酷热依旧炙烤着大地,然而,一片试验田却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呈现出鲜活的绿色。一只青蛙跃动其间,在这片绿意盎然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一幕看似普通,却令在场的科研人员激动不已,喜悦的泪水盈满眼眶,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片曾经被称为“红色公牛”的荒漠,重现生机?又是什么原因,让这群习惯于和数学公式、精密仪器打交道的科研人员,如此激动和兴奋?这背后的秘密,蕴藏着一位力学教授的绿色梦想,正是他的付出,为这片沙漠带来了希望。 中国的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土,具体说是261.16万平方公里,都已经变成了荒漠。过去常用的治沙方法,像用沙障挡风、喷化学物质固沙、或者种树来防沙,效果都不太理想,只能暂时减慢荒漠化的速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有一位名叫易志坚的力学教授,他跳出了传统思维,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叫做“化沙为土”,希望能彻底治理荒漠。 事情的开始要回到2009年。在一节课上,易志坚以沙子和泥土为例子,讲解颗粒物质之间的力学作用原理。他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想法,颗粒物质从松散状态变成坚固状态,其中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全方位连接的约束关系”。 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要是能找到一种像“胶水”的东西,把沙子粘在一起,让它也能像土壤一样存住水分和养分,那不就能把沙漠变成绿洲了吗?这个想法让易志坚非常激动,也让他开始了跨界研究,走上了治理沙漠的道路。 起初,“土壤化”的想法并不受认可,许多人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实现。然而,易志坚没有因此气馁,他带领团队埋头苦干,进行了长达六七年的研究。2013年,他们在重庆的荒漠化土地上开始了第一次实际尝试。 实验结果令人感到惊喜,经过“土壤化”处理的沙地,现在已经成功生长出多种植物,并且吸引了蚂蚁和蚯蚓等昆虫在此定居,这标志着这片沙地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呈现出勃勃生机。 实验的成功让易志坚团队更加有信心。他们带着自己研究出来的植物纤维素黏合剂,来到乌兰布和沙漠,这片被叫做“红色公牛”的非常恶劣的地方,成了他们要征服的最终目标。仅仅过了几个月,奇迹就出现了。7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和粮食作物在试验田里健康地生长,还长出了藻类结皮,让土壤更加牢固。 而且更关键的是,试验田的收成已经跟普通农田差不多了,初步证明了它在经济上是划算的。“土壤化”改造的材料费加上机械施工的费用,大约在每亩地4500到6500美元之间,显示出这项技术未来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 那只在试验田里欢快跳跃的青蛙,代表着改造沙漠、恢复生态的希望。易志坚团队的付出,不仅仅是把沙子变成了可以种植的土壤,更重要的是,他们让这片过去寸草不生的荒凉土地重新有了活力。青蛙的出现,象征着生态系统的复苏,也预示着未来更加美好的景象。 易志坚的团队正在努力推广植物纤维素黏合剂,这项工作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这种黏合剂会不会对沙漠环境造成长久的影响,还需要通过更多的试验和研究来确认。不过,易志坚相信,这项工作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好处。 把沙漠变成可以种庄稼的好地,这到底是人们美好的希望,还是说我们真的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做到这件事?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新华社新媒体2023-06-16关于“中国科学家发现沙漠变土壤“密码””的报道
大乌龙!2009年,重庆大学教授易志坚,原本是研究理科力学的专家,但却偶然间发现
史记新说吧
2025-03-21 16:46:01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