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百年 1943年,一个寻常的阴冷冬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租界的实际行政管理机构)董事会召开了最后一次董事会会议,“目的是为了最终了结工部局一切未了之事”。 此前的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卷入战争中,二战全面爆发,中国与英法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不久,英、美政府宣布废除在华的治外法权并表示将上海等地租界的行政与管理权交还予中国政府。法国紧随其后,同此表态。针对同盟国的这一行动,并为了改造汪伪政府的傀儡形象,1942年,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尽速撤消在中国的租界”。1943年8月1日,汪伪政府与日本驻南京大使在原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举行了租界交收仪式。 只是,此时种种指向租界回收的行动,在法理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厘清:譬如是谁的租界?由谁收回?于是,租界回收一事暂且搁置。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11月24日,南京国民政府才正式对外发布《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馆办法》,宣布收回上海租界。 回溯租界的建立,要追溯到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港通商,准许英国商人带家眷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上海派驻领事、管事官“专理商贾事宜”。次年11月,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来沪,并与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多次谈判,11月29日,正式达成辟设上海英租界协议,拉开了上海百年租界历史的帷幕。 此后,在上海共有英、法、美三国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成为上海公共租界,此后至租界收回,上海租界一直保持着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鼎立的局面。 有人说还有“日租界”,其实不是。早年日本借的黄海海战的胜利,也想在上海分一杯羹。不过英法等国反对日本在上海设日租界,日本人自知自己此时的力量还不足于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分庭抗礼,也就暂时作罢了。 但日本人不死心,于是便转而在公共租界内(虹口)建立自己势力圈的图谋。1900年左右,在沪日本人大约只有800余人,到了1928年便增至为2万6千余人。日本人不仅在虹口开店设厂,办学校、医院、建剧场、神社、组织日本人俱乐部,而且造营房,辟军用操场,驻扎军队,建立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甚至任意设岗放哨、武装巡逻,为最后全面侵占中国步步为营。 日本人在虹口“虽不居租界之名,却已坐收租界之实”的历史写照。 在上海租界开辟初期,在沪的外国人数量很少。据统计,到1850年,英租界内,外国人数量仅有50人。那时,租界内实行华洋分居,即华人与洋人被分隔开居住。然而,在洪秀全太平军占领上海县城后,大量难民涌入租界,逐渐变成了华洋杂居。租界内的人口数量也不断增长。到1930年,公共租界人口密度达每平方英里113920人,已经超过了当时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伦敦。 在战乱的年代里,租界的“独立”所形成的特殊状态,使它能提供相对安定的生活因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仅是贫苦人民,不少地主士绅、富商巨贾乃至失意官僚和退役军官等等也进入租界。这些人往往挟资而来,在租界或其附近经营各种行业。由此,大量中国人汇聚租界,形成人口鼎盛、百业兴旺的畸形繁荣之局面。 从1845年11月上海租界设立开始,至1945年11月结束,历时百年。在近代历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也最大。上海租界对上海和周边地区近现代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
上海租界百年 1943年,一个寻常的阴冷冬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租界的实际行
韩玄的过去
2025-03-21 08:37: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