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乳糖耐受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原博引用的素材是北欧人更能喝奶,那这里「被训练」这个 tag 是不合适的。保留乳糖酶在成年后依旧能利用乳糖并不是喝牛奶训练出来的,而是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但在随后的繁衍中利用这一优势成为了部分族群的主流,比如灾荒年代,如果食物来源减少,那更容易利用乳糖的人类就更容易繁衍后代。虽然今天北欧族群有这种突变的比例最多,但很可能突变起源于南欧、中东、非洲等地(可能有 5 种不同的突变都造成了乳糖耐受,附图是最主要的 13910*T 突变分布)。北欧人的乳糖耐受是因为乳糖耐受的那些祖先活了下来,而不是慢慢练出来的。
实际上被训练这个词更适合剩下那些没有基因突变无法保留乳糖酶的人,比如绝大多数中国人。哪怕在北欧全民喝奶,也有少数人是没有乳糖酶的,南欧很多国家没有乳糖酶的是多数,多数人奶的消费并无二致。因为哪怕你没有乳糖酶,不方便利用乳糖,长期喝奶也能让肠道双歧杆菌丰度变化,一定丰度的双歧杆菌(太多太少都不行)能恰到好处的把你自己不能消化的乳糖给利用起来,并且不至于在利用过程中产气太多而让你难受。所以,没有乳糖酶的人是世界主流,但喝奶难受的真乳糖不耐受是非主流。
今天我们对这种基因差别带来的乳糖酶不同其实有点儿宣传扩大化了。很多人有个意识是中国人就是乳糖不耐受,没有乳糖酶的民族就肯定不能喝奶。知道的越多,其实越容易带来心因性的喝奶后不适症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乳制品消费,也给了去乳糖乳制品产品更大的市场空间。其实这事儿糊涂点儿,让大家都不抗拒训练喝奶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