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属矿区火灾风险与自动灭火需求
金属矿区生产环境复杂,火灾风险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矿区火灾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电气设备过热,矿区内的变压器、开关柜等设备长期运行可能导致绝缘老化、接触不良,进而引发过热起火;其次是机械设备故障,采用燃油为动力的凿岩、装载、运输机械等移动设备,其发动机持续高温、液压管路承压巨大、电气线路复杂、摩擦火花难以预测,一旦在狭窄、通风受限的巷道中起火,后果不堪设想;第三是矿物自燃特性,有自燃倾向的高硫等矿床,应对采矿方法、通风系统进行专项的评估、论证,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最后是易燃易爆物料,采矿生产作业中储存、加工、使用炸药和雷管等爆破器材,以及选矿过程中使用的易燃易爆药剂,都构成了潜在的火灾风险。

金属矿区火灾的发展通常经历四个阶段:初期阴燃阶段、可见烟雾阶段、火焰燃烧阶段和全面燃烧阶段。值得注意的是,矿区火灾发展速度极快,由于设备密集、环境特殊,往往在数分钟内即可从初期小火发展成全面火灾,这对自动灭火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特别是地下开采矿山,其进风巷道(井筒)、扇风机房,井口建筑物,井下电机室、变配电所、设备间、维修间等硐室(建、构筑物),均应采用不燃材料建造,并应在其室内或邻近区位配置灭火器材。
传统消防手段在金属矿区火灾面前存在明显局限性:移动式灭火设施响应迟缓,人工灭火在高温、有毒、缺氧环境下难以实施,且标准消防器材对于某些特殊火灾(如电气设备火灾、油类火灾)灭火效率有限。因此,需要针对金属矿区的特殊风险,设计快速响应、高效灭火、智能控制的自动灭火系统,形成覆盖全过程、全区域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
2 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原则与标准
2.1 设计原则
金属矿区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需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理念,以"早期发现、快速响应、高效扑救"为基本原则,构建多层次、智能化的消防防护体系。系统设计必须全面考虑金属矿区的特殊风险特性,兼顾可靠性、经济性和可维护性,形成完整的消防解决方案。
自动灭火系统设计的核心原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合规性,系统设计必须严格遵循《有色金属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630-2010)、《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 16423等国家及行业标准;二是分区精准防护,根据各区域火灾风险特性选择针对性的灭火系统;三是系统联动,自动灭火系统需要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紧急切断系统(ESD)、通风排烟系统等深度联动;四是智能运维,定期进行探测器灵敏度测试和系统模拟喷放,并可利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火灾预测,提升系统可靠性。
2.2 标准与规范
金属矿区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需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有色金属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630-2010)明确规定了采矿和选矿工程的防火设计要求。对于地下开采矿山工程,规定要求采用燃油为动力的凿岩、装载、运输机械等移动设备,应配备车载式灭火装置;工作现场应有良好通风和减少环境中粉尘的技术措施。同时,井下各种油品应单独存放于安全地点;储存动力油的硐室应有独立的回风道,当条件不具备时,也可设置于回风巷道的安全区域;储油硐室与通道相连接处应设置甲级防火门。
3 自动灭火系统关键技术
3.1 探测报警技术
早期精准火灾探测是自动灭火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现代智能探测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红外热成像、可燃气体传感器、烟雾探测器等多种感知手段,通过AI算法优化火源定位与预警精度。

线性感温探测器是最核心的探测手段之一。一根纤细的、具备连续测温功能的感温线,被紧密缠绕在发动机舱、液压泵、变速箱、电池箱等所有高温及易燃风险区。它不像普通探头那样只感知某一点,而是能实时捕捉整条线路上的任何异常温升,无论热点发生在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都无法逃脱它的监控。作为补充,在特定区域安装的紫外线火焰探测器和感烟探测器,能够对明火和阴燃产生的烟雾做出快速反应,构成多重保障。

3.2 灭火剂与系统选型
针对金属矿区的特殊环境和火灾特性,自动灭火系统的选型需综合考虑灭火效率、设备安全性、空间适应性以及运维成本等多重因素。目前,适用于金属矿区的自动灭火系统主要有超细干粉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高压细水雾系统以及新兴的全氟己酮灭火系统等,每种系统各有其优势领域和适用范围。

高压细水雾系统是技术进步的典范。系统将水和添加剂混合,通过特殊喷嘴喷射出亿万颗微米级的水雾。这些水雾拥有极大的表面积,能极速吸热冷却,并瞬间蒸发成水蒸气,局部窒息火源。它用水量极少,电气绝缘性相对较好,对设备的二次损害小,清洁环保,已成为许多现代化矿山的首选。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洁净灭火剂,它兼具气体灭火的清洁无污染和液体灭火的高效降温特性。它对人体更安全,且在喷射后不会形成妨碍视线的浓雾,为驾驶员逃生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特别适用于有人驾驶的铲运机。

超细干粉灭火系统以氮气为动力,将灭火干粉粉碎成极细的颗粒,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通过化学抑制迅速扑灭火焰。其灭火速度极快,对油类火灾尤其有效。
3.3 系统控制与联动技术
所有探测信号都汇聚到控制单元——系统的大脑。这个大脑绝非简单的信号中转站,它内嵌了智能算法,能有效区分正常作业高温与异常火灾温升,最大限度避免误报。一旦接收到确切的火警信号,它会在毫秒间做出三重反应:向驾驶员发出刺耳的声光警报;必要时自动切断车辆发动机的燃油供应,从根本上控制风险;立即启动灭火装置。
4 典型应用场景与系统设计
4.1 地下矿山移动设备
地下矿山移动设备如铲运机、凿岩机、装载机等,由于其工作环境恶劣、空间狭小且通风条件差,一旦发生火灾,后果极为严重。对于这些设备,应配备车载式自动灭火系统。
一套完善的铲运机灭火系统会对以下核心区域进行重点布防:发动机舱——火灾风险最高区域,必须全覆盖;液压系统——高压油管破裂喷射引发的火灾极其危险;电气柜与电池组——特别是对于电动铲运机,电池热失控是防范重点;制动系统——长时间制动易产生过热风险。
铲运机自动灭火系统的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其神经末梢是一张遍布车辆关键部位的探测网络。当预警确认,系统会展现出其雷霆万钧的一面。目前主流的灭火剂选择各具特色,包括高压细水雾系统、超细干粉系统和全氟己酮灭火系统。
4.2 固定设施与硐室
金属矿区内的固定设施与硐室包括地下变电所、配电室、设备间、维修间、储油硐室等,这些场所的防火设计尤为重要。根据规范要求,进风巷道(井筒)、扇风机房,井口建筑物,井下电机室、变配电所、设备间、维修间等硐室(建、构筑物),均应采用不燃材料建造,并应在其室内或邻近区位配置灭火器材。
井下各种油品应单独存放于安全地点;储存动力油的硐室应有独立的回风道,当条件不具备时,也可设置于回风巷道的安全区域;储油硐室与通道相连接处应设置甲级防火门。有色矿山井下作业的燃油动力设备均采用丙类(闪点大于等于60℃)的桶装柴油,耗油量依据所采用的设备类型不同,用量的差异较大,每天约数十公斤至上千公斤。从方便生产又有利安全的原则出发,井下储存量应实施控制,其最多储存量不应超过三昼夜的需求量(现行国家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 16423的规定),且总储油量不宜大于3.0m³。

4.3 选矿与加工区域
选矿工艺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矿石中有价值的成分与无用的矿物及杂质有效地分离,达到冶金所需要产品的工艺过程。这个区域涉及的火灾风险主要包括易燃易爆药剂、电力设备故障以及金属粉末爆炸等。
对于具有可燃性的选矿药剂应有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设置在腐蚀性区域中的消防器材,应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据调查,在某些企业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江西铜业公司对相关车间(场所)内使用的灭火器材,采用塑料薄膜包裹封闭予以保护,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针对金属粉末的火灾风险,专门的自动灭火系统至关重要。金属粉末专用灭火系统可选用Novec1230作为灭火剂,其优势包括:灭火迅速、吸热效率高;喷射完全,有效防止复燃;灭火时不会产生刺鼻气味,对人畜无害,对环境零无污染;灭火后现场易清理,无残留,灭火时不会使金属粉末四处飞溅。
4.4 带式输送机系统
带式输送机系统是金属矿区物料输送的关键设备,也是火灾易发区域。孙家岔龙华矿业公司主平硐自动防灭火系统可对主平硐胶带机进行安全保护,可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还可实现自动降尘、气体检测等功能。
该系统包含火灾自动预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预警系统由光纤测温主机和测温光缆组成,可以对主平硐胶带火灾隐患点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的无盲区温度监测,并能够提供主平硐胶带0.5m精度内的温度分布和定位。自动灭火系统采用一体化电动球阀,配套烟雾传感器,当烟雾传感器检测烟雾值超标时,输出高电平信号,控制电动球阀打开,经喷头进行洒水灭火。
"自动灭火系统可设置最多255个分区,同时每个分区都设定好温度报警值,系统可以实时更新每个分区的最高温度值。"据公司通风副总工程师田如介绍,当某个分区最高温度超过限定值时,自动灭火系统可自动打开对应分区的电动球阀,进行洒水灭火。
5 结论与展望
金属矿区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复杂系统工程。高效的自动灭火系统不应仅是简单的灭火剂释放装置,而应是集智能探测、精准判断、快速响应和高效灭火于一体的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随着金属矿业向更深层、更智能化方向发展,对自动灭火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技术、管理、人员三个维度全面提升系统可靠性。
未来金属矿区自动灭火系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一方面,超细干粉、气体灭火、细水雾等传统灭火技术将持续优化,通过材料改进、结构创新和控制优化提升灭火效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将与灭火系统深度集成,实现火灾风险的早期预测和精准干预。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测性维护技术,可将消防设备管理从"定期检修"转变为"按需维护",大幅提升系统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