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人的灵魂注定是孤独的。哪怕身处最热闹的地方,内心总归有热情进不去的缝隙。

扬州大兔子 2025-03-17 15:32:45

本质上,人的灵魂注定是孤独的。哪怕身处最热闹的地方,内心总归有热情进不去的缝隙。第一次感受孤独,近五十年了。七八年冬天招工体检,一个人躺在医院的小床上,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那一份孤独中夹杂了恐惧的感觉,在过去了将近五十年的今天,依旧历历在目。 通过了体检,招工录取通知书收到了。正月初六,父母带了我乘坐大巴到单位报到。因为是年假后刚上班,外地同事还没有归来上班。单位将我的宿舍安置在一栋独立的小楼正中央一间屋里。白天住进去时并没有什么感觉。晚上发现,整栋楼就我一间屋有灯光,且需要上公共厕所。那种孤独,难以言表。更恐惧的是,司比林锁从里面打不开了。 好在父母在离开前的晚上送来一只搪瓷饭碗,发现了这个问题。将钥匙从门缝里塞出去,他们开门进来。睡觉时不敢将门锁死了,而是在门后放了一把椅子。从窗户里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竟然瑟瑟抖了起来。“父母儿女,不过是不断告别后渐行渐远的背影”。多少年后看到这句话时,眼前浮现的,便是那个昏黄灯光下父母慢慢走远的背影。 多少年后,做了人妻。那个十八岁便走出渔村的少年,成了我的夫君。第一次回他家,临别时尚未年迈的婆母,伫立在楼边默默抹眼泪。那人头也不回地拉着我往前走,嘴里说,每次回家离开时,妈妈都这样。 我却并不懂得一个母亲的心情。虽然当时交通不算便利,可一年总有一两次回家看看的行程,比之他外出求学时,已经好了很多。可想着每一次告别后,母亲送子远行的目光,还是有点伤感。我没有回头,而是加快了脚步。 多少年后。镇江火车站。我们一次次送女儿去求学。在检票口,每次都伸长脖子看着女儿逐渐走远的背影。我,也成了尚还是年轻的空巢母亲。每一次,总是他强行拉着我离开。然后,在镇江找一个景点,纡解我的情绪。与此同时,他深深理解了他母亲每次送别他时的泪眼。 我们在某个地方坐一会,彼此安慰着,闲聊着。他想着母亲,想着母亲看着我们的背影。我惦着女儿,惦着我们注视着女儿的背影消失后的走向。 我以为,不管女儿的背影走了多远,总归有他陪着一起看。没想到的是,居然连他的背影都看不到了。以为的天长地久,不过是一次来不及告别的诀别。他走了,只看到他躺在我胳膊里的面容,没见着他的背影。所以,随着时间,不但面容模糊,背影也失去了踪影。 忽然就想明白了。这世界上,真正能实现同生共死誓言的人,几乎没有。无数以为的海枯石烂和永不分离,却没有人可以真的做到一起离开这个世界。被中国人称道了近两千年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兄弟非但没有“同日死”,死后的三个人,还被分葬在不同的地方。 告别,原来是人生的主色调啊。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没有机会告别,也失去了再见的可能。有的情,过着过着就淡了,好像不需要告别,自然地消失了。这样的情境,比面对面的告别,更让人黯然。 前些天去湖上梅林看梅花,人潮涌动。我却知道,再璀璨的鲜花,也只有短暂的辉煌。要不了几天,或者一场大风雨,所有的美丽,就会委顿颓圮,凋落殆尽。花与花之间,有过难忘的情谊吗?当大风刮来的时候,没有一片鲜花能躲过被吹落的劫数。不要说花与花没有告别,我们和这个春天,和每一个美好的时光,有过告别吗?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亦或是看过的景,体验过的幸福甜蜜,最后都要告别和失去。想明白了这一点,自己瞬间和自己和解。人生天地间,不过白驹过隙。遇到的是缘分,失去的是天意。花是花树是树。花非花树非树。告别,却是永恒的主题。 想起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就是这样,不妨学学苏老师。当花归花树归树的时候,便“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0 阅读:0
扬州大兔子

扬州大兔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