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结束后,四川老兵刘运达与日本女战俘相恋,两人在农村隐居。30多年后,老兵才发现自己的妻子竟然是日本贵族,而且身价过亿。 在1980年代的四川农村中,刘运达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然而他的一生却不平凡。在年轻时,他曾是一名抗日战士,冲锋陷阵,保卫国土。他的故事是抗日战争历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篇章,映射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全面侵入中国,揭开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的序幕。日本军方野心勃勃,制定了“三个月拿下中国”的战略,意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结束战争。但中国的军民展现出了惊人的抵抗力,尤其是在淞沪会战中,中华儿女的坚强抵抗有效延长了战斗,粉碎了日军的速战速决计划。 1938年的武汉会战更是将战争推向了持久战阶段,使得日本军队不得不放弃向北进攻的计划,转而选择了“南进”策略。在这一战略调整中,中国西南地区成为了日军的新目标,国民政府的大本营——重庆,此处是连接中国与盟国的重要物资运输线——滇缅公路的关键所在。滇缅公路对于中国来说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是维持抗战物资支持的生命线。 为了保卫滇缅公路,阻断日军南侵的企图,1941年,中国政府决定组建一支名为“中国远征军”的特别部队,奔赴缅甸前线。这支由约十万士兵组成的军队,是由国内多个师精英部队组成,刘运达就是其中的一员,担任一个连队的连长。他和他的部队成员不畏艰难,跨国作战,帮助缅甸军民抗击日军的侵略。 时间来到1944年,中国远征军战士刘运达在越南战场俘虏了一批日军女护士。其中一位名叫大宫静子的女护士引起了他的注意。大宫静子当时才17岁,是东京一所医学院的学生,为了保护家人而参军成为随军护士。 刘运达负责看管俘虏。大宫静子曾几次试图逃跑,但都被刘运达察觉并阻止。由于当时我军医疗资源匮乏,刘运达向上级建议,可否让大宫静子去前线医院帮忙,缓解我军伤员的医疗问题。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大宫静子和其他护士前往医院工作。
在战地医院里,大宫静子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恶劣的条件下抢救伤员。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她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而刘运达由于对侵略者的憎恨,一开始也对大宫静子没什么好感。 但随着接触的增多,刘运达渐渐发现,除了国籍,大宫静子和普通的中国姑娘没什么两样,都是善良勤劳的。刘运达开始教她说中文,空闲时还教她认汉字。大宫静子的汉语也一天天进步。 战火纷飞中,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刘运达终于向大宫静子表白了心意。大宫静子答应了他,她已经爱上了这个憨厚正直的中国军人。之后在上级的批准下,他们在简陋的军营中办了一个朴素的婚礼。 1945年日本投降后,刘运达带着妻子返回了故乡四川白沙镇。乡亲们发现刘运达娶了个日本媳妇后,议论纷纷,但夫妻俩坦然面对,大方地介绍了妻子的中文名"莫元慧"。 30多年平静的生活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78年的一天,县里来了几位领导,说要找莫元慧谈话。原来,莫元慧竟是日本金泽市一位豪商、慈善家大宫义雄的女儿。那位父亲在中日友好协会任会长,家产过亿,为寻找失散的爱女已耗尽心血。 莫元慧这才告诉丈夫,她出身书香门第,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小姐。但战乱让她远离家人,沦为阶下囚。能嫁给刘运达,过上平静的生活,已是莫大的幸运。她从未奢望还能与亲人团聚。 1978年5月,时隔34年,莫元慧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当她与父亲紧紧相拥时,所有的思念和委屈都化作了泪水。短暂的团聚后,莫元慧要回到中国丈夫和孩子身边。
大宫义雄恳请女儿一家迁居日本,并希望外孙能继承家业。大宫家是日本数一数二的财阀,资产高达百亿,传媒、地产、能源等各行业均有涉足。对莫元慧而言,回到豪门似乎顺理成章。但她心中终究牵挂着中国的一切。 两年后,在岳父的再三邀请下,刘运达携子女也来到了日本。在日本的十余年中,刘运达全心支持妻子打理家族企业。他不懂经商,却用纯朴善良感化着身边的人。他常跟生意伙伴讲,战争年代,是妻子的医术救了无数中国伤员。现在,他们要用实业报效社会,用友谊化解仇怨。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儿子也逐渐成长为出色的企业接班人。 然而,故乡的呼唤始终萦绕在刘运达心头。妻子虽是金枝玉叶,却依然念念不忘白沙镇的淳朴民风。儿女们接手家业后,两人决定重返中国养老。告别豪宅,告别管家,告别钞票堆砌的生活,他们又回到了青山绿水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