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游京山观音岩禅寺赋 岁在早春,序属孟春之初,阳气萌动,万象更新。余闻京山观音岩禅寺之名久矣,其山水清幽,人文深厚,心向往之,遂踏春而行,欣然赴约。 至观音岩村,遥见禅寺倚京源山而立,山形巍峨,若巨龙蜿蜒,北望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南接通衢,随岳高速至京山连接线,往来之便,亦难掩其静谧之质。此地佛道同存,和谐共生,十三座寺观错落分布,占地十公顷,殿宇飞檐,红墙映翠,气势恢宏又不失古朴典雅。 步入其间,峭岩陡立,如斧劈刀削,鬼斧神工令人称奇。石洞幽深,藏于岩间,仿若通往另一个神秘世界。洞中怪石嶙峋,或似仙人指路,或如灵猴望月,皆是大自然的奇妙杰作。而石刻遍布,岁月的痕迹在其上刻下斑驳的纹理,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古树参天,枝繁叶茂,虽历经岁月洗礼,仍生机勃勃。新叶初绽,嫩绿欲滴,与古老的树干相映成趣,展现出生命的延续与坚韧。飞瀑自山顶奔腾而下,如银河落九天,水珠飞溅,声震山谷,这便是闻名遐迩的观音瀑布,列于京山古八景之中。瀑水如练,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一幅绝美的画卷。 据古碑所载,禅寺始建于唐初,公元六一八年,由尉迟恭亲自督造,岁月悠悠,北宋时得以蓬勃发展,至明朝则臻于鼎盛。前人匠心独运,于飞泉、绿林、崖壑之间,建起玉皇阁、吉祥寺、百子堂、老母洞等建筑,或贴岩而建,小巧玲珑;或居巅而立,气势非凡。瀑右的观音殿,庄严肃穆,香烟袅袅;殿西隅峭壁之上,“根不染尘”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可辨,似在警醒世人,坚守内心的纯净。 遥想明成化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老母诞辰之时,庙会盛大,香众逾万,来自四方的信徒怀着虔诚之心,齐聚于此,或焚香祈福,或虔诚礼拜,热闹非凡。千百年来,这里香火不绝,历代文人官宦纷至沓来,留下无数诗文碑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吉祥寺见钱侍郎题名》,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彼时的情境;明相张居正的《观音岩次罗念庵韵》,“欲借一枝栖野鹤,坐看红树不知归”,更是将观音岩的美景与自己的心境相融,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今虽岁月变迁,古迹仍存。飞来石兀立山间,仿佛天外飞仙;“宦游一快”碑,铭刻着前人的游历感慨;“窍王飞”醒智泉水,清冽甘甜,滋养一方;石刻“根不染尘”,依旧散发着精神的光辉。而百丈泉气势磅礴,空中楼阁宛如仙境,群仙鹤立栩栩如生,老母洞神秘幽深,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九八六年之后,观音岩禅寺逐步重建,重焕生机。如今,它与滴水寺、白谷洞玉佛禅苑、圣境寺等共同辟为市域宗教文化养生修性旅游功能区。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领略自然风光的壮美,还能感受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宁静。 此次早春之游,观音岩禅寺的山水、古迹、文化,皆给余留下深刻印象。自然与人文在此完美交融,历史与现代相互辉映,实乃一方不可多得的人间胜境。愿这古老的禅寺,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福泽后世。
早春游京山观音岩禅寺赋 岁在早春,序属孟春之初,阳气萌动,万象更新。余闻京山
我家乡在京山
2025-03-11 18:11: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