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外,总是喜欢呼朋引伴让朋友来家里玩,但是一个人实在是做不了太多菜。怎么让大家吃得高兴喝的满意呢?一般是采用叫做potluck的方式,也就是每个人带一个菜来,大家换着吃,不累又能吃很多样。
而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几百年前,清宫的国宴,和留学生的这种potluck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早期女真人在关外的时候,因为生产力和原始共和的体制,努尔哈赤和其他首领一起宴饮的时候,所需食材和酒品,都是各家一起凑,不能只盯着努尔哈赤一只羊往死里薅。当然了,大的富裕的部落首领进献多,小的穷一点的首领少进献一点,或者你和努尔哈赤关系亲密就像多进献也没问题,但是总之大家都得有那么个意思,不能空手来。
后来入关了,食材肯定不缺,但这种赴宴方式就保留下来了,而且按照等级详细规定了每个级别的贵族需要进献多少食材。《清会典礼部事例》记录了王公进献的份额:
亲王每人八席,郡王五席,均羊三只,酒三瓶;
贝勒三席,贝子二席,均羊二只,酒二瓶;
奉恩公一席,羊一只,酒一瓶
如果进献完了还不够,不足部分由礼部行文光禄寺补办。不过有人认为王公仅限的也不是成品,而是折合银两出资,交给光禄寺统一办理。
约等于AA吃席吧。
但是这个席是真的不好吃。整个宴会的进程大概是这样:
1 敬皇上茶,皇上饮茶,赐众臣茶
2 敬皇上酒,皇上饮酒,赐众臣酒
3 进献皇上馔,皇上进馔,赐众臣馔
每一次进献和领赏,全体官员都要在原地一叩首。
宴会也会有歌舞,包括满洲庆隆舞,蒙古、瓦尔喀部舞以及朝鲜、回部等杂戏等等,但是每场演出结束,全体官员还要在原地一叩首。
等演出全部结束后,就奏响丹陛大乐,全体官员三叩首...
这一套全身运动昨晚,皇帝就回宫了,大家也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清代这种宴会一般在三大节才会举行,分别是元旦、冬至和皇帝的生日。由于宴会一般在太和殿外举行,所以元旦和冬至必然是冻得半死,菜品基本一上来就是冻透了的。而皇帝生日就不好说了,如果是夏天那估计会热死。
比方说光绪的生日就在盛夏,阴历六月二十六日,在太和殿举行万寿宴会时,吏部郎中的何刚德就在所著《春明梦录》抱怨:“赤日行天,朝衣冠,盘膝坐,汗流浃背,然却许从者在背后挥扇。历时两点钟之久。”
这种大场面,没有承包部门不揩油是不可能的。虽然清宫规定很详细,数量不能减,但是质量就可以做文章了,毕竟这玩意没人吃。恽毓鼎在《澄斋日记》中记载了他出席慈禧寿筵的情况“唯苹果、葡萄尚可吃,馀(果品)则或生或蛀”。
光禄寺&内务府的钮祜禄专员不语,只是一味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