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存同一场戏里的三段层次递进式表演 看完《想飞的女孩》之后,很想着重谈一下演员刘浩存。她这次饰演的“田恬”,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也是一个很让人为之心疼的角色。
这个角色是一个被原生家庭影响并导致其命运也经历曲折的女性形象。她不仅要求演员展现其从少女到母亲的身份转变,还需在年龄跨度、心性变化、逃亡与挣扎、恐惧与不安等多重情绪中展现角色内心的复杂。“田恬”的复杂性源于其身份的多重撕裂——她是被父亲摧毁的受害者,是愿意拼命保护孩子而孤注一掷的母亲,更是试图挣脱命运枷锁的“想飞的女孩”。
刘浩存选择了挑战这一全新的角色,并通过富有层次的表演,将“田恬”这个角色身上的复杂性勾勒得深入人心。银幕下,我们在映后环节亲睹了刘浩存作为新生代演员的外在魅力;银幕上,我们则通过多场戏份感受到了刘浩存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细腻演绎。
“田恬”在惊醒时的恐惧与不安,逃离时的慌乱与决绝,初见文淇饰演的姐姐“方笛”时的游离与躲闪,戒断反应时的生理性颤抖与蜷缩身体的难受,呵护女儿时的温暖与温柔,护女心切时的嘶吼与紧张,倾诉内心世界时的哭泣与爆发,如此这般,角色经历的多种状态与情绪,都被刘浩存演绎得很有感染力。
有一场戏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能体现刘浩存“表演层次”的戏份:
当姐姐“方笛”得知“田恬”已有身孕时,她来找“田恬”交谈;面对姐姐的询问、关心与建议,“田恬”展露出三段层次分明的表演,她从无力又气愤的倾诉到冷静克制地讲述再到崩溃式的呐喊,整个人物内心的挣扎、痛苦、渴望等多重情绪,都被刘浩存富有层次的表演呈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这段戏很有戏剧张力,也很有情感冲击力。
实际上,“田恬”的悲剧本质上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刘浩存在诠释这一角色时,并未将其简化为“受害者”符号,而是通过细节揭示创伤与反抗的共生关系:她对父亲既恐惧又矛盾的复杂情感,体现在她用门挡住父亲的力量之中,也体现在她最后揭发他的某种无奈与决绝之中。这其实比哭戏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包含了角色的某种反抗与觉醒的力量,很有真实的冲击力。
而她一切力量的源泉,正是作为单亲母亲所产生的本能的保护欲与澎湃的爱意。
可以说,刘浩存在塑造“田恬”这个角色的时候,有鲜明的破碎感的体现,也有克制与细腻的体现,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对女性力量的表达。
她对角色身份的变化以及哭戏与沉默戏的处理,还有她通过眼神来传递多层情绪的方式,都充分彰显了她作为演员对于角色有力且又内收的把控能力。
在我看来,这就是刘浩存在银幕内外的一种成长,值得大家去真切感受一下。春日荐片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