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科学渣逆袭成科技巨头,35岁的他风头直盖马云雷军。 在前阵子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他盖过了马云、雷军、任正非的风头,刷足了存在感。他就是现场唯一的90后,刚刚入选《时代》全球AI领袖榜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你可能没听说过他,但一定见过他的机器人。 今年春晚穿花袄扭秧歌的"显眼包"机器人就是他创立的公司"宇树科技"研发的。还有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福虎",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帮运动员捡铁饼运标枪的机器狗都是他公司研发的智能产品。35岁的他就能让自己公司的四足机器人占据了全球市场60%以上的份额,属实牛掰。 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位意气风发的机器人大佬在小时候可是个令老师头疼的偏科学渣。幼儿园时有次他画了一只蝴蝶,王兴兴爸妈看到觉得画的太好了,一顿猛夸,还把街坊邻居都叫过来看。王兴兴大受鼓舞,开始沉迷画画。 进入学校后性格极度内向的他被班主任说感觉不到存在,英语老师当着家长面说他"有点笨"。因为英语成绩太差,王兴兴以全学校倒数后两名的成绩勉强考入一所当地普通高中。进入高中后英语继续拉后腿,怪不得网友都在笑宇树科技只有语数没有英。 像这样的娃偏科严重,按照惯例父母肯定着急坏了,各种给他去补课。但王兴兴的父母却没有,还给足了空间和时间给王兴兴往他热爱的方向去靠近。 有段时间中央台设立了纪录片频道,引进了大量纪录片。爸妈看王兴兴感兴趣就允许他每天放学守在电视机前看片。就这样他把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各种纪录片都看了个遍,奇思妙想在他的脑海里萌生。 小学时他就制作出一款风力小车,这是他的第1个发明。当同龄人忙着背课文刷题时,他更愿意自己琢磨怎样把电动玩具拆开再组装。看着那些齿轮和螺丝一遍遍尝试,直到每个动作都"对味"为止。 高中时期因为深入接触,物理、化学等学科,王兴兴在理工科方面的兴趣和潜力被激发出来。高中阶段他就能自主选择电极材料,配置电解液,制造出可充电电池。 2009年高考,王兴兴更是凭借在数理化方面的成绩优势考入浙江理工大学。进入大学后王兴兴选择了机电专业,并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机器人研发中。大学期间他没有满足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实验和项目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成功研发出了一款名为"XDog"的四足机器人。毕业后他先到大疆工作3个月,以此见识更广的产业环境。直到2016年XDog的视频在圈子里小火了一把,他才拿到200万元的天使投资,在杭州正式创办了宇树科技。 2021年6月在浙江理工大学毕业典礼上王兴兴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和宇树科技成功的驱动力在于兴趣使然。王兴兴:不要被教条和模式束缚,要坚信自己的选择。 王兴兴的故事极好地告诉了我们内驱力是如何塑造一个孩子的。在他的童年里你会发现其实他的父母干涉是特别少的。在他探索的过程中父母也仅仅作为"环境营造者"存在,而不是"推动者"。他的发明创造创业推动他走向成功的每一步都是由于他对机械的热爱,他强大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什么?是"我要学",是发自内心想去做一件事的动力。为什么孩子的"我要学"显得如此重要?这想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孩子都缺乏了内驱力,处在"要我学"的状态,学的不积极不快乐,时时刻刻想摆烂,没有能量。 因为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处在"推动者"或是"扼杀者"的角色,一味用自己的力量去推着孩子去学,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性,不会自主学习。要么就是在孩子对课外书感兴趣的时候就立刻出现扼杀制止掉,把孩子拉回教科书里面来。不是这个孩子不聪明,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错。有些孩子本身是聪明的,他本身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悟性,也容易在父母这样的错误教育下渐渐地封闭自我,失去自信。作为普通孩子的普通父母,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调整应对方式来改变孩子。 ·1.创造自主探索的空白时间。人不能每时每刻都去做那些社会意义上有用的事情,反而有些时候做一些在(社会)意义上无用的事情,还能激发起孩子对新鲜事的探索和好奇心。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尝试在每周留出固定时间,让孩子完全自主安排,让他有自主的空间去探索。 同时可以在日常沟通中采用"启发式提问",用"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替代"应该这样做"。 ·2.归功表扬法。孩子遇到困难先提醒后协助孩子完成,最后结果要归功于孩子,让孩子找到一种我就喜欢挑战难题的感觉,培养迎难而上的品质。这里的表扬要讲究技巧,要夸就不要只夸结果,而要夸过程夸细节,让孩子感受到真诚的同时也能具体知道自己棒在哪,为什么"棒"。 ·3.制造资格感。夸赞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感觉"我是学霸"而不是"我是学渣",这非常关键。直接给出你已经是一个学霸了,你已经是一个优秀的人的人设标签给孩子,那他的行为会自动为了匹配他的身份而主动调整自己,自动变成优秀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