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1000多年來,唐代詩人陸龜蒙這首《秘色越器》七絕引起後世無盡遐想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華。秘色瓷無疑是晚唐時期當之無愧的時代名片。 秘色瓷之“秘”,首先在於色彩。純正青色加之瑩潤釉面,使得秘色瓷有著如冰如玉的視覺之美,由於釉料配方保密、專供皇室和王室燒制,秘色瓷也由此得名。 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分析認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吳越文化博物館藏有三件鎮館之寶——秘色瓷褐彩雲紋熏爐、秘色瓷褐彩雲紋蓋罌和秘色瓷褐彩雲紋油燈,均為國寶級越窯青瓷。其中,出土於吳越國王錢鏐之母水丘氏墓的秘色瓷褐彩雲紋熏爐,通高66釐米,集鏤空、釉下褐彩、陰刻等工藝於一體,器身飾荷蓮與雲紋,釉色青翠瑩潤,其工藝之精湛、圖案之精美、氣勢之宏大,堪稱“唐代越窯青瓷工藝的巔峰之作”,被列為國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吳越文化博物館展陳的上百件秘色瓷珍品,組成國內最大規模的秘色瓷文物方陣,其數量之眾多、規格之高級、脈絡之清晰,幾乎可以串成一部吳越往事史。 館中的秘色瓷花瓣口海棠杯和海棠盤,造型獨特,氣韻生動,迄今在世界範圍內別無他例。 秘色瓷皮囊壺,造型來自北方遊牧民族飲水器,可以說是吳越國與遼(契丹)文化交流的實證。 承唐啓宋的吳越國,是杭州發展史上的關鍵一段。正是在吳越國時期,杭州城形成了“腰鼓城”和“三面湖山一面城”的基本格局,因為政治穩定,重視農商,一躍成為東南地區的重要城市。 南宋學者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評價說:“杭州在唐,繁雄不及姑蘇、會稽二郡,因錢氏建國始盛。” 一脈風華,轉眼越千年。 吳越文化博物館以“吳越千秋——五代十國時期的東南樂土”為主題,分為“百年有待——吳越國歷史攬勝”和“一脈風華——吳越國文物觀止”兩大展區,透過350件(套)文物(含150件一級文物,其中75%為首次展出)全面呈現吳越國保境安民、納土歸宋的歷史貢獻,以及在手工藝、海洋貿易、佛教文化等方面的輝煌成就。 第一部分“百年有待——吳越國歷史攬勝”,全景式呈現吳越國保境安民、造福東南的民本思想和文化特質,突出吳越國善事中國、納土歸宋的政治智慧和使命擔當。 第二部分“一脈風華——吳越國文物觀止”,以精品文物的組合展示、重點呈現,闡釋吳越國時期繁盛的城市建設、發達的手工藝、燦爛的海洋貿易文明以及澤被後世的文化傳承。 1000多年前的晚唐末年,正值離亂之秋。 錢塘江畔,臨安青年錢鏐棄商從戎,歷經30多年戎馬生涯,在公元907年初步平定兩浙,建吳越國。由此,吳越國歷經三世五王,全盛時範圍包括今浙江全境、上海大部、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在五代亂世中,於江南開闢了一塊保境安民的清明之地。 晚唐五代時期的吳越國杭州經濟繁榮,佛教鼎盛。如今杭州城裡的寺廟、壁畫和佛塔等宗教建築,很多都是那個時代興建或重修的,臨安出土豐富的文物資料呈現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盛況。與五代十國時期其他幾個國家相比,吳越國遺跡遺物的豐富性、完整性和珍貴性都是首屈一指的。 吳越國創造的歷史經驗值得我們總結與借鑒, 對於當今世界地緣政治、地區冲突、兩岸關係也耐人深思,對後世貢獻最關鍵、最突出的價值有三個方面: 一是保境安民,力保一方民生安寧。 從三築杭城、修塘捍海,到疏濬西湖、發展農商,錢鏐一直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十四州百姓,系吳越之根本”。在北方人口因戰亂銳減時,吳越國戶數卻激增至55萬戶,佔當時全國總戶數的1/6,在五代亂世中堪稱太平之地。 二是納土歸宋,維護中華一統大局。 自立國以來,吳越國堅持以“善事中國”為立國之本,在遺訓中,錢鏐告誡子孫“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 公元978年,吳越國最後一任國王錢俶審時度勢、納土歸宋,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實現了一個強盛的割據王國與中央政權的和平統一。 正是這一壯舉,讓秘色瓷等珍貴遺存得以免於戰火、完整保存,也讓吳越文化至今綿延於江南大地。 在錢俶納土歸宋的公元978年,越窯工匠在青瓷底部以北宋紀年為準,留下“太平戊寅”的刻款,以示尊敬與紀念。 三是家國天下,助力延續中華文脈。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犧牲小我,成就天下,這種“家國天下”的大義,也集中體現在《錢氏家訓》之中。 在亂世的黑暗中,吳越錢氏對‘家國天下’的踐行書寫了推動中華歷史文明前進上升的閃亮一筆。 根據錢鏐訂立的《武肅王八訓》和《武肅王遺訓》整理形成的《錢氏家訓》,不只是錢氏後人的行為準則,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文化財富。吴越文化博物馆 秘色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