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常头晕、手脚麻?别大意!教你护血管的家常招,平安过日子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儿:张阿姨早上买菜,走两步就觉得脑袋晕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小李加班到半夜,起身时手突然麻得握不住鼠标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儿:张阿姨早上买菜,走两步就觉得脑袋晕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小李加班到半夜,起身时手突然麻得握不住鼠标,缓了好一会儿才好。不少人觉得 “这是累的,歇会儿就没事”,可要是经常这样,就得小心了 —— 这可能是血管在 “报警”,比如脑血管供血跟不上、血液流得慢,长期不管,说不定会出大问题。今天就跟大家唠唠,遇到这种情况中西医咋处理,平时在家咋养血管、防毛病,还有调理血管的常用中成药该咋用,都是老百姓能听懂、能做到的实在话。

一、血管 “偷懒” 了?中西医各有调理法

要解决头晕、手麻的问题,得先弄明白血管为啥 “不给力”。咱们分别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用大白话讲清楚,不管你信西医的 “找病根”,还是喜欢中医的 “养身子”,都能找到对路的办法。

1. 西医:先找 “堵在哪”,再把血管通开

在西医看来,头晕、手麻大多和 “血管堵” 或 “血不够用” 有关。比如咱们平时爱吃油腻的、盐多的,时间长了血管壁上就会结 “垢”—— 也就是医生说的 “斑块”,像水管里的水垢越积越多,管子就变细了,血液流不过去,大脑和手脚没了血滋养,自然就晕、就麻。还有的人血液太稠,像浓粥一样,流得慢,也会让供血跟不上。

西医治的时候,第一步就是 “查病根”:比如做个颈动脉超声,看看血管里有没有斑块;抽个血查血脂,看 “坏胆固醇” 高不高。要是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就先用药把血压、血脂降下来,比如吃他汀类药减少斑块,用阿司匹林防血栓;要是症状轻,医生会让你改改生活习惯,比如少吃肉、多走路,慢慢让血管变通畅。

2. 中医:先补 “力气”,再通 “淤血”

中医把头晕、手麻归为 “眩晕”“痹证”,有的还说是 “中风先兆”,最常见的原因是 “气虚血瘀”。咱们用家常话解释:“气虚” 就是身体没力气,比如爬一层楼就喘、说话没劲儿,连推动血液流动的 “劲儿” 都不够;“血瘀” 就是血液在血管里 “堵着不动”,像路上堵车一样,大脑和手脚得不到滋养,就会晕、会麻。

所以中医调理讲究 “补” 和 “通”:先补 “气”,让身体有劲儿推血液;再通 “淤血”,把血管里的 “堵点” 化开。这时候,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脑病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脑心通胶囊等。除了脑心通胶囊,临床上还有通心络胶囊这类中成药,都是针对气虚血瘀型血管问题的,但具体用哪个,得让医生看你的情况 ——

二、不想血管出毛病?做好 3 件家常事,比吃药还管用

其实很多血管问题是 “吃出来”“懒出来” 的,平时在家多注意,就能少遭罪,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天天坐办公室的上班族,还有血压高、血脂高的朋友。

1. 先改 “坑血管” 的坏习惯

不少人天天做的事,其实都在伤血管,比如熬夜、抽烟、久坐。晚上 11 点后还不睡,身体代谢慢了,脂肪就容易堆在血管壁上;烟抽多了,血管内皮会被 “熏坏”,就像水管内壁破了,更容易结垢;还有人上班一坐就是 8 小时,不动弹,血液流得慢,容易在腿上积着,时间长了可能得静脉曲张,甚至血栓。

给大家几个好坚持的小建议:每天尽量 10 点半前睡觉,别抱着手机刷到半夜;想抽烟了就吃块糖、散散步,慢慢戒,比如今天抽 10 根,明天抽 8 根,逐步减少;上班族每坐 1 小时就起来活动 5 分钟,比如在办公室走两圈、伸伸胳膊,让血液动起来。另外,别老生气,跟人吵架时血压会突然升高,血管受不住冲击,容易出问题,平时听听戏、聊聊天,让心情顺一点。

2. 吃对家常饭,给血管 “减负担”

血管喜欢 “清淡口”,别总吃重油重盐的,咱们总结了 “3 多吃、2 少吃” 的家常原则,都是菜市场能买到的菜:

多吃 3 类菜,血管更通畅:

带纤维的菜:比如芹菜、菠菜、燕麦、苹果,纤维就像 “小刷子”,能帮着清血管里的垃圾,减少斑块。每天吃够 1 斤蔬菜、2 个水果,比如早上喝碗燕麦粥,晚上炒盘菠菜;

能软血管的:比如三文鱼、鳕鱼(超市冻品也划算)、核桃,里面的 Omega-3 能让血管变有弹性。每周吃 2 次鱼,每次做一盘清蒸鱼,下午吃一小把核桃;

补维生素的:比如橙子、猕猴桃、西兰花,维生素 C 能保护血管内壁,减少损伤。每天吃 1 个橙子,或者炒一盘西兰花,简单方便。

少吃 2 类菜,别给血管添堵:

盐多的:比如咸菜、腊肉、酱菜,每天盐别吃超过 1 啤酒瓶盖的量,做饭时少放盐,用酱油、醋调味,味道也够;

油多的:比如炸鸡、油条、肥肉,这些吃多了血脂会升高。每周吃肥肉不超过 1 次,做饭用植物油,比如橄榄油、菜籽油,少用动物油。

3. 定期做检查,早发现早调理

很多血管问题早期没啥感觉,等头晕、手麻了,可能已经有点严重了,所以定期检查很重要,不同人检查重点不一样:

40 岁以上的人:每年体检时加做个 “颈动脉超声”,看看血管里有没有斑块,再查个血压、血脂,花不了多少钱,图个放心;

血压高、血脂高的人:每 3 个月测一次血压、血脂,血压最好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血脂里的 “坏胆固醇” 别超过 3.4mmol/L,没达标就赶紧找医生调药;

家里有人得过中风、心梗的:35 岁后就要开始定期检查,比别人多上点心,毕竟血管毛病有遗传倾向。

不同人护血管,有不同的家常招

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护血管的办法也得 “量身定”,咱们说说中老年人、上班族、糖尿病人这三类人的注意事项,都是实在的家常话。

1. 中老年人:别乱买 “通血管” 的保健品

不少叔叔阿姨担心血管堵,就买市面上的 “通血管” 保健品,有的还跟风去输液,这其实挺危险的。很多保健品没经过正经验证,吃了没用还伤肝肾;盲目输液可能让血压忽高忽低,反而出事。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定下,该吃脑心通胶囊就按剂量吃,该吃降压药就按时吃,别自己加药、换药。平时运动也别太猛,就散散步、打打太极,别学年轻人跑马拉松,免得血管受刺激。

2. 上班族:别靠咖啡 “扛” 疲劳

年轻人加班多,早上没精神就灌浓咖啡,时间长了血压会升高,伤血管。其实累了就歇会儿,中午趴在桌上睡 20 分钟,比喝 3 杯咖啡还管用。要是经常头晕,就在办公室放个小按摩仪,每天按摩 5 分钟脖子,促进颈部血管供血,缓解头晕,比硬扛着强。

3. 糖尿病人:更要把血管当 “宝贝” 护

糖尿病人的血管更容易 “脆”,血糖高了会把血管泡得没弹性,更容易堵。所以除了控血压、血脂,还得严格控血糖,空腹血糖最好在 4.4-7.0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别超过 10.0mmol/L。平时可以多吃点南瓜、山药,蒸着吃、煮着吃都好,升血糖慢,还能补身子,但别吃太多,不然也会血糖高。

总之,血管健康不是靠吃药吃出来的,而是靠平时养出来的。改改坏习惯、吃对家常饭、定期做检查,再加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比如该用脑心通胶囊就规范用,血管就能一直 “有劲儿”,咱们就能少头晕、少手麻,安安稳稳过好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