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45岁的李鸿章看到母亲露在轿帘外的脚,忙低声说:“娘,你把脚往回收收。”没想到李母一脚踢开轿帘:“不孝的东西,你老子都不嫌我脚大,你倒嫌我脚大!” 李鸿章的几个儿子都说他极为看重礼教,特别重视自己作为朝廷重臣的一言一行,他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家人的一举一动也特别看重。 清朝女子裹小脚的风气比较盛行,尤其是世家大族里,受过教养的女子长着一双大脚,是要被笑话的。 李母是苦人家出身的女话,从小就要跑来跑去干活,跟那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闺阁弱女子自然不一样,一双大脚是她吃苦的证明。 等到李家兴盛,李母的一双大脚早已长成,这收是收不回去了,李母自己从未因自己的大脚而自卑,那些有三寸金莲的女人不一定有她会治家。 不过李鸿章做了大官之后,难免会担忧同僚对他的家人的看法。而且重视礼教的他想要以身作则,自己的母亲都有一双大脚,他怎么好意思再用礼教里的标准去要求儿女。 母子俩在对大脚的看法上产生了分歧,平常这件事倒不是大问题,李母是尊贵的主母,也不会有人故意看李母的脚,可是到了出行的时候,李母的脚就藏不住了。 古代人乘坐的轿子实际上很小一抬,人在里面很难舒服的伸展,乘坐久了难免憋闷。 李母出门的时候李鸿章都会给她准备仪仗,可是让不拘小节的李母,缩手缩脚的窝在小轿子里,实在是难受。 李母不自觉地就会把脚伸到轿门处,抬轿的仆人不会也不敢说教李家的老夫人,李鸿章看到母亲露在外面的脚是焦急万分。 李母这样乘坐轿子,在京城里走上一圈,李鸿章家里有个大脚夫人的事情,不就立马传遍大街小巷了。 李鸿章赶忙让轿子停到小巷里,屏蔽左右,低声劝说母亲,乘坐轿子的时候收一收脚,这下可触到了李母的逆鳞。 李母是个落难的孤女,有一年出天花,家里治不好病,只好将李母放在破庙里自生自灭。一个叫李殿华的人救助了李母,并将她带回家里收养。 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和养育之恩,李母就为李殿华家里尽心尽力的干活。她因为天花后遗症留下了满脸麻子,又常年像男人一样干活,长得粗手大脚,因此常常受到同乡的嘲笑。 李母虽然不在乎这些流言,但是姑娘心里难免会因为风言风语受伤,只能埋头更加用心为主家干活。 这份坚强不服输的韧劲,都被李殿华一家看在眼里,尤其是李殿华的四儿子李文安,平常对李母多有照应。 有一天,李殿华看到李文安为睡着的李母披衣服,觉得二人很是相配。都说娶妻娶贤,他们是家有薄产的读书人,更需要一个会操持家庭的贤内助,李母能干又踏实,也许是李文安的良配。 李殿华就做主让二人成亲了,有了李母为李文安解决家中的俗务,李文安得以安心读书,后来果然有了好前程。 李母的品行也非同一般,虽然出身贫穷,更没有受过良好的教养,可是她为人处事却有大家风范,为李文安生育了六子二女,各个行止有度。 她能扶持丈夫做官,又养育出两个总督,尽管家中显赫,却能不骄不躁,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平常心。 有这么一位具有大智慧的夫人坐镇李家,李家长盛不衰也就不奇怪了,李母教导出的李鸿章也是一般的冷静自持。 不过他多学了点儿礼教,不像李母那样不拘小节,在这些细枝末节处斤斤计较了些。儿子没有经历过母亲年轻时经历的苦楚,一时言语无状,反戳到了李母的伤心处。 李母教训了李鸿章一通,大丈夫治国治家,不将眼光放得长远些,反倒是关注些女人裹小脚的事情,实在是愧对父母的教诲。 李鸿章这时也知道自己错了,赶忙跟母亲道歉,从此再也不敢非议母亲。其实李鸿章完全是多虑了,裹足这种陋习只有那些沽名钓誉的迂腐之人才会在意。 况且当时清朝皇室是反对裹足的,可惜封建礼教已经深入人心,皇帝也无法彻底改变这个习俗。 参考资料:李文安-百度百科
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