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慌忙转身查看,发现妻子竟消失不见了,而一根长得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就此重见天日。 1973年的宁夏,正值初春时节。当时的物价水平并不高,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在四五十元左右,但对于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能攒下几十块钱也要大半年的时间。在这样的年代里,赶集卖东西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那一天,天还没亮,宁夏农村的小路上就响起了脚步声。一对年轻夫妻肩挑手提,赶着去镇上的集市。他们带的都是自家种的农产品,虽然不值什么大钱,但总归能换来一些生活用品。天色还很暗,只能借着微弱的晨光认路。丈夫走在前面带路,妻子跟在后面,两人都很小心地避开路上的坑洼。 突然,丈夫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惊叫,他慌忙转身,却发现妻子竟然不见了。原来路边有一个被野草遮掩的地洞,妻子一不小心踩空掉了下去。这个地洞并不太深,但也有两三米高,周围的土壁还算结实,看上去像是人为挖掘的。 在丈夫的帮助下,妻子总算爬了出来。虽然有些擦伤,但并无大碍。不过,这次意外却让他们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妻子在地洞里摸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个浑身发黑的圆柱形物体,表面布满了像松塔一样的层层鳞片纹路。 这个松塔形的物件大约巴掌大小,摸上去质地细腻,十分光滑。虽然在地下不知道躺了多少年,却一点都没有腐蚀的痕迹。夫妻俩虽然没有见识,但也觉得这东西不同寻常,便小心地收了起来,继续赶路去集市。 到了集市,夫妻俩支起摊位,把农产品摆好。那个在地洞里捡到的黑色物体就放在妻子手边。这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集市上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个当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这个形状特别的物件,他一眼就看出这可能是件古物。 夫妻俩对文物没有概念,但他们觉得这东西和自己有缘,特别是经历了清早那场虊险。当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表示想要购买时,妻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即便对方提出愿意用当时相当可观的五十元来购买,妻子依然坚持己见,说这是用命换来的东西,不能出售。 这段经历在当地传为佳话,也让人们见识到了普通农民朴素的文物保护意识。虽然他们不懂得这是件价值连城的文物,但也本能地感到它的不同寻常。这个看似普通的清晨,就这样让一件沉睡了近两千年的汉代文物重见天日。 这位文化站工作人员见夫妻二人态度坚决,便转而问起地洞的具体位置。周围的商贩和路人也都围了过来,对这个神秘的黑色物体议论纷纷。有人说像是老物件,有人觉得可能是什么宝贝,但谁也说不准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说明下,夫妻俩明白了这可能是件重要文物。他们主动提出带领工作人员去寻找地洞。当天上午,几名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就跟着夫妻俩来到了事发地点。经过专业人员的初步判断,这个地洞很可能是一个盗洞,通向某座古墓。 考古专家很快被请来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对墓葬形制的研究,专家们认定这是一座距今约1800年的汉代古墓。考古队在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立即展开了保护性发掘工作。这座古墓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状况相对完好,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包括金银器、玉器以及保存完好的丝织品。 不过,让考古专家感到遗憾的是,在整个墓葬中再也没有发现类似的松塔形物体。这说明夫妻俩发现的那件黑色物体可能是这座古墓中独一无二的文物。专家们向夫妻解释了这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希望他们能考虑将其捐献给国家。这对夫妻很快就同意了捐献,国家也给予了相应的奖励。 这件文物被送到实验室后,专家们展开了详细研究。一位老专家通过初步观察,推测这可能是一块墨。经过科学检测,证实了这一推测——样品中含有大量碳单质,这正是墨的典型特征。这种松塔形的手持墨在我国古代确实存在,但能保存至今的实物却极为罕见。 最令专家们惊讶的是这块墨的保存状况。传统的制墨工艺需要在原料中加入胶和灰作为粘结剂,但这些材料都很容易老化。一般的墨块怕光、怕冷、怕热,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中更容易变形和掉渣。然而这块汉代松塔形墨在潮湿阴冷的地下保存了一千八百多年,竟然完好如初。 专家们试图找出这块墨的秘密,进行了多次化验和检测,却始终无法确定其中使用的粘合剂成分。这种超越现代科技认知的古代制墨工艺,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目前,这件珍贵的汉代文物被永久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为研究汉代制墨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德国7大博物馆凌晨匆忙闭馆,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工作人员正在对369件贴着中文
【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