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玄学。
不要太在意年龄,此刻就是最好。
昨天在常去的咖啡馆发现换了新咖啡师,闲聊才知道大哥35岁才转行。
他之前做医药销售,疫情时业绩归零,干脆用攒的钱去考了咖啡师证。
我问他会不会觉得浪费了十年经验,他边拉花边说:“以前天天和医院打交道,现在给客人推荐豆子反而更顺手——察言观色、记住老客喜好的本事,不都是那十年练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公司新来的UI设计师,32岁才从会计转行。桌上总摆着《色彩心理学》和《Excel函数大全》,她说“这两本都是吃饭的家伙。”
神经科学研究早就证明:30岁后大脑前额叶才完成最后发育,理性决策能力反而进入黄金期。”
成长的过程,就像酿酒,头十年是糖化,后十年才是发酵。
朋友妈妈48岁开始学插花,现在开的工作室成了小区妈妈们的社交据点;
前同事上个月晒出瑜伽教练证,配文“当完十年社畜才知道怎么教人放松”。
那些总说“来不及”的人,往往卡在把人生当成短跑比赛——可真实的世界里,35岁带着存款、经验和清醒的自我认知重新出发,比20岁时赤手空拳闯荡其实更有底气。
站在三十岁的门槛上回头看,那些以为“来不及”“不值得”的焦虑,都是被世俗晃花了眼。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喝完这杯咖啡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