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问,为何欧洲对于援助乌克兰,热情不减。 从瑞典与美国在对乌克兰军事援助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反映出地缘政治、历史纠葛、战略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以下从多个层面分析欧洲国家(尤其是瑞典)持续援助乌克兰的深层原因: 一、地缘安全与历史记忆的驱动 1. 俄罗斯威胁的直接感知 瑞典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历史上曾是北欧霸主(17-18世纪),但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中被俄罗斯击败,领土大幅缩水,最终成为永久中立国。这种历史记忆使瑞典对俄罗斯的扩张主义高度警惕。俄乌冲突被视为“千载难逢削弱俄罗斯的机会”,通过支持乌克兰“放干俄罗斯的血”,可确保俄罗斯未来数十年无力威胁北欧安全。 - 现实行动:瑞典在2025年宣布了自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援助计划(135亿瑞典克朗,约12亿美元),并计划2025-2027年累计提供750亿瑞典克朗(65亿欧元)的军事支持。 2. 欧洲集体安全框架的维护 欧洲国家普遍认为,若乌克兰战败,俄罗斯可能进一步西扩,直接威胁欧盟东部边界。英国首相斯塔默称俄乌冲突是“欧洲生存问题”,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也强调需“维护符合国际法的和平”,并考虑派兵参与战后维和。这种集体安全共识促使欧洲即使在美国援助暂停的情况下,仍试图填补空缺。 二、战略利益与军工产业的推动 1. 军工合作与经济利益 瑞典的军事援助并非单纯“无偿支持”,而是包含国防工业合作。例如: - 瑞典向乌克兰提供CV90步兵战车,并在乌克兰建立维护设施,与BAE Systems Hägglunds合作扩大装备出口。 - 瑞典军工企业(如萨博公司)参与生产金牛座巡航导弹、RBS-15反舰导弹等装备,通过援助乌克兰扩大市场影响力。 2. 技术验证与战略布局 瑞典的Giraffe AMB雷达、RBS-70防空系统等装备在乌克兰战场得到实战检验,为其后续改进和出口提供数据支持。这种技术验证对提升瑞典国防工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三、对美政策不确定性的应对 1. 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 美国暂停援助后,乌克兰面临军事装备(如“海马斯”火箭炮、“爱国者”防空系统)的严重短缺,而欧洲军工产能不足,难以完全替代美国援助。但瑞典等国通过定向支持(如防空系统、远程武器)部分弥补缺口,借此增强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 2. 制衡美俄单独谈判的风险 特朗普政府绕过欧洲与俄罗斯直接谈判的倾向(如利雅得会谈计划),引发欧洲对自身被边缘化的担忧。瑞典等国通过强化对乌援助,试图确保欧洲在战后秩序中的角色。 四、价值观与政治身份的强化 1. 对国际法的维护 瑞典外长斯蒂纳加德强调,援助乌克兰的目标是建立“公正、可持续的和平”,并确保俄罗斯无法再次侵略。这种立场与欧洲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承诺一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 国内政治共识的推动 瑞典国内对支持乌克兰存在广泛共识。自2022年以来,瑞典已通过17项对乌军援计划,议会多次快速批准预算修正案,显示其政策连贯性。 五、欧洲战略自主的长期诉求 尽管欧洲短期内难以完全填补美国援助缺口,但瑞典等国的行动反映了欧盟推动战略自主的努力: - 军事自主:通过联合生产装备(如CV90战车)、整合军工体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 外交自主:在美俄谈判背景下,欧洲试图通过援助乌克兰维持对俄乌问题的影响力,避免沦为“旁观者”。 总结 瑞典等欧洲国家的持续援助,既是基于历史与地缘安全的本能反应,也包含军工利益、战略自主、价值观输出的多重考量。相比之下,美国暂停援助更多是战术性施压(如要求乌克兰提供稀土资源)和国内政治博弈的结果。这种差异凸显了美欧在应对俄罗斯威胁上的路径分歧:美国以“交易性”外交为主导,而欧洲更倾向于构建长期安全框架。
很多人会问,为何欧洲对于援助乌克兰,热情不减。 从瑞典与美国在对乌克兰军事援助问
冰彦与趣事
2025-02-23 11:33: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