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就该老老实实处理罚没物资!搞什么BP机号码拍卖,纯粹是投机倒把!" 1992年,38岁的林一平刚接手上任濒临倒闭的上海拍卖行,仅7人的团队挤在20平米的办公室里,账面上的钱只够发半个月的工资,还背着20多万元的债务。
1992年的春天,上海南京路上的电报大楼霓虹灯闪烁,照着一群记者的脸。
他们围着刚走出拍卖会的林一平,眼神里透着焦急和探寻。
林一平是上海拍卖行的经理,刚干了一件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事——拍卖BP机号码。 “7万多块!就为了几个数字?这不是投机倒把吗?”记者的问题像连珠炮,一个比一个尖锐。
林一平推了推眼镜,平静地说:“拍卖行不就是处理东西的吗?大家想要好号码,我们就公开拍卖,有什么问题?” 这话听着简单,可在一个月前,林一平接手上海拍卖行的时候,这里可不是一般的惨淡。
办公室小得可怜,员工没几个,工资都快发不出来,还欠了一屁股债。眼看拍卖会就要开张,却连个来询问的人都没有。 会计小张愁眉苦脸地告诉林一平:“海关又催仓库租金了。”林一平听了,心里更堵得慌。
他掏出一支烟,皱巴巴的,这是他最后的几根“好烟”了,却不知道该拿来招待谁。拍卖行就像这被揉皱的烟,看不到一点希望。 可谁也没想到,林一平竟然从这绝境里,发现了一个商机。
那时候,BP机开始流行,稍微好一点的号码根本抢不到。林一平想:既然大家这么想要好号码,为什么不拿来拍卖呢? 这想法一说出来,立刻炸开了锅。“拍卖行就该老老实实卖罚没的东西!卖号码?没听说过!” 反对的声音再大,也拦不住林一平。他认准了这是唯一的机会,也是让大家公平得到好号码的办法。 1992年4月25日,在友谊会堂,一场特殊的拍卖会开始了。会场里挤满了人,大多是拿着“大哥大”的生意人,他们都想在这里碰碰运气,搞到一个能带来好运的号码。 这场拍卖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仅仅过了两个月,摩托罗拉手机连号的拍卖,更是拍出了3.8万的高价,这钱在当时能买好几套房子了。
更别提沪AZ车牌,竟然拍到了30万!这下子黄牛们全来了精神,连夜排队,把车牌的价格炒上了天。
就连南京路上的几间店铺,也因为这场拍卖热,卖出了852万的天价,让这条“中华商业第一街”重新焕发了生机。 几十年过去了,BP机早就没人用了,那些天价号码也成了历史。但林一平和他的拍卖行,却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写下了让人深思的一笔。
有人说,林一平打开了不该打开的“盒子”,也有人说,是时代造就了林一平。 林一平自己呢?他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哪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让大家想要的,都能光明正大地得到。”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重要的改变,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而是因为看到了大家真正需要什么,并且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就像有人说的:那些敢于挑战规则的人,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