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去看了《哪吒2》,在影院曾一度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好多个场景引起深深的共鸣,尤其是关于亲情和教育方面。 由于工作,接触了各种各样不省心的娃,这些娃虽不至于“魔”性,但这些家长却也因此异常焦虑和神伤,甚至一度消失在各种群或朋友圈。影视作品虽高于生活,但我仍然想用哪吒妈妈的那句话与现实各位妈妈,包括我自己共勉,“我不管你是魔是仙,我只知道你是我的儿”。愿这世间父母之于儿女的爱,皆回到最初,没有那么多评判、功利和枷锁,不管我儿怎样,我爱你如初,不离不弃!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也因此性格迥异,志向喜好不同,也许我们作为家长,更不该带有偏见,甚至给自己娃或他人的娃贴上标签,作为老师,也许更应该去标签化教育。所谓的“问题”少年,也只是与我们的喜好或传统的“正常”与“优秀”不同而已。 母女母子相处,我如哪吒妈妈一样,喜欢用拥抱表达爱意。但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或羞涩,或扭捏,或在外碍于面子。影片中的哪吒头也不回的那一幕,我又想笑,又想哭,想起在离开英国的前一晚,离别的不舍,我流露在抱了抱174的好大儿,而女儿把情绪藏在了心里。愿自己一直是哪吒妈,也愿自己能成为敖丙爸。 龙王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某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自己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春节母女聊天时,忍不住问了她对未来的想法,包括实习事宜,也忍不住说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孩子虽然还有些迷茫,但也说了不少自己的想法。学术上也和我聊了经济、哲学等一些问题,我虽然未必都懂,但也认真听着。事后其实挺懊悔的,其实孩子的眼界和认知已经早已超越我们父母,鼓励她忠于内心的选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便好,放手并全然的相信和精神上支持就罢了!道理一直懂,却也常常不能完全做到,所以需常常自省! 在影院时,我一直在想,《哪吒2》的编剧和导演曾经经历了什么,他们的成长背景是怎么样的。又为什么在当下,出现这么多关于自我成长、家庭与亲情、教育、善恶的辩证、家族种族责任与个人使命等主旋律的影片。《哪吒2》这部影片还呈现了哪些社会现象。真正好的影片引发个体的自省,群体的思考,甚至能改变一些社会现象,值得去二刷,也值得百亿票房[强]!
中国人疯了,亚洲人也疯了,叫着要把亚洲电影《哪吒2》送上票房世界第一的宝座,现在
【59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