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王兴兴因英语差而与浙大失之交臂,最后去了上海大学读研。 浙江大学最近调整了招生政策,机械学院取消了“英语不过线不录取”的要求。这让我想起了十五年前,一个来自余姚的男孩王兴兴,他因英语成绩差2分而与浙大失之交臂,最终选择了上海大学继续深造。谁能想到,这位当年被拒绝的“偏科生”,如今已在全球机器人市场崭露头角。 王兴兴的团队研发的H1型人形机器人,曾在今年春晚引起热议。48台穿着东北大花袄的机器人扭动着身姿,成为全网的焦点。网友们纷纷评论:“当年因英语被卡住的天才,如今已经拥有一整个机器人帝国。” 他从小就对机械充满热情。初中时,他用水泥地磨木板制作航模,高中在宿舍进行电解水实验,大学期间用200元零花钱造出了双足机器人。研究生时,他花费1万元制作出与波士顿动力同款的机器狗,成本仅为人家的一小部分。如今,连马斯克都在使用他公司的产品。 有趣的是,当年英语的短板反而成了他的“反向助力”。由于英语不佳,他给公司取名“宇树”,这个名字如今在国际机器人圈内广为人知。在硅谷演讲时,他用一口“余姚英语”讲解,依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技术实力,才是他通往成功的通行证。 多少“偏科天才”被单一的标准埋没?当年认为王兴兴“笨”的老师,想必没想到这个在教室角落默默拼装零件的孩子,如今正改变着机器人行业的格局。正如他研发的“机械太奶”,虽然走路不稳,却能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顺便提一句,游戏“底特律变人”探讨了仿生人自我意识觉醒的问题。随着机械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这种智械危机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您认为,英语是否应该作为升学的硬性指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对“偏科天才”的看法,以及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独特见解。
才知道大学老师原来这么厉害
【1评论】【1点赞】